家住厦门市万寿路100岁的离休干部张圣才老人,离休前是民革中央委员会委员。现在他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儿孙们对老人都很孝顺。老人的饮食荤素皆宜,从不挑食。每天吃五餐,另加两次点心,主要以稀饭、牛奶为主,适量吃些鱼肉、鸡汤、鸭汤。老人常对前来探望他的朋友谈起昔日战斗的岁月,并勉励他们积极地为党工作。
百岁老人丁祝华的养生之道
丁祝华老人1900年7月生于山东青州市的一个贫苦回民家庭。年幼时身体不好,有人甚至认为她根本就活不长。五四运动前夕,丁祝华考上山东省女子师范学校,来到济南。当时,医院诊断她得的是淋巴结核。做了切开引流手术后,丁祝华一面坚持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一面要求自己遇事不动肝火。"从那以后,我就坚持不论对什么事都看得开,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活了快100岁了。哈哈,这就是我健康长寿的秘诀吧!"
百岁老人汪明的养生之道
家住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荣升街的汪明老人,时年100岁。老人家一生勤劳俭朴,性格豁达,为人忠厚善良。生活有规律,粗茶淡饭,少吃多餐,早睡早起,饭后散步。她虽已高寿,但眼不花、耳不聋,神清语利,精神矍铄,迄今还能干一些家务活儿。
百岁老人李魏氏的养生之道
家住沈阳市于洪区陵西小区第三社区的李魏氏老人,虽已102高龄,但身体健康,眼不花、耳不聋、牙口好,吃啥都香,特别是对电视、电脑等新鲜事很感兴趣。老人养育了6个儿女,生活十分幸福。她逢人就说:"今儿个社会真好,我要争取活到150岁!"
百岁老人黄素音的养生之道
104周岁的黄素音老人,住在广东省澄海市区城南丰泽园。老人现在还能自个儿登上三楼,脚不颤,气不喘。
老人现在子孙满堂,仅孙子和曾孙就有40多人,家庭和睦,儿孙十分孝顺。据她60多岁的儿子介绍,50多年前老人曾得过寒胃病,连续几年服用胡椒粉,注意饮食搭配,适当增添营养,不暴食,几十年来也就很少生病。目前老人家食欲很好,饭量跟年轻人差不多。老人家喜欢看古装电视剧,有时从上午一直看到下午也不觉累,如果和其他的老人一起看,还能津津乐道电视剧情节。老太太十分勤快,即使儿孙们竭力劝阻她,仍坚持自己洗衣服。现在老人家十分注意饮食起居,每餐吃不过量,肉食量也适当控制,多吃蔬菜及清淡食物,尽量不过于肥胖。家人还经常带老人到附近景点游览,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让老人家心情舒畅。
百岁老人张日坤的养生之道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洋屿村的老人张日坤,100岁。他一生务农,勤劳节俭,不吸烟、不喝酒,生活起居有规律。老寿星至今眼不花、耳不聋,还能从事一些轻微劳动。老人家待人和气,胸怀宽阔,与邻里关系甚好。
百岁老人王臻的养生之道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金家街住着一位老寿星,名叫王臻,112岁。老人思维敏捷,精神很好,乌黑的头发上仅有一些白发。王老太太颇爱整洁,衣服经常换洗,每天要梳几次头。她的观点是:常梳头不仅美观,还有益于抗衰老。老人常说:"我能活到现在主要是爱动,不动就衰老,不动就得病。"寥寥几句,道出了她的长寿之道。
百岁老人梁永芳的养生之道
101周岁的老人梁永芳是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偏岭镇后地村人。她为人和善,勤俭持家,子孙非常孝顺,村民们对她也很敬重。老人家一生从不挑吃挑穿,喜欢粗茶淡饭,虽是小脚,但很要强,下地干活,推碾子、推磨啥都能干。90多岁时还能干喂猪、喂鸡的活。至今耳不聋、眼不花,还能做一些针线活。
百岁老人曾维芬的养生之道
南京市秦淮区102岁的曾维芬老人,一生育有9个子女,现已五世同堂。
曾老太太性格开朗,喜欢打麻将,饮食上很随意。如今她身体健康,思维清晰,生活自理,视力尚好,穿针引线不费劲儿。
百岁老人杜品华的养生之道
杜品华1886年4月22日出生于四川乐山。虽然已是116岁的高龄,但她仍思维敏捷、谈话风趣、耳朵不聋。
老人住在乐山五通桥辉山镇山区里。这里山清水秀,空气十分清新。
杜品华童年时就失去了双亲,以乞讨为生,后来被当地寺庙收养,至今信佛。110岁前不沾肉食,近年来偶尔吃一点荤菜,但仍十分喜欢吃水果和蔬菜,终生不沾烟酒。老人生有一女,现已80多岁。现在,杜品华生活仍能基本自理,每天早上起床自己穿衣、洗脸、梳头,吃饭也不需要人帮忙。
百岁老人陈阿火的养生之道
上海市浦东新区机场镇的百岁老人陈阿火,性格开朗,一生勤劳,善于管理家务,96岁时还在当家理财。老人对村里的事很关心,98岁时还参加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投票。陈老太太喜欢活动,平时经常到外面散步。
百岁老人魏志芹的养生之道
在北京崇文区龙潭街光明西里,住着一位百岁老人--魏志芹。
老人的家祖祖辈辈务农。其父母在世时也很少生病。父亲在七十多岁时,因煤气中毒而去世,母亲活到了95岁。魏志芹老人16岁结婚,老伴在1958年因中风病逝。老人说,她一生是靠劳动走过来的。解放前,她在老家务农;解放后,她又来到北京做家务......老人一共生育了6个孩子,抗战时,他们全部参加了革命。其中一儿一女在战争中牺牲了。
老人现在一直和外孙邓冀中住在一起。几年前,老人不慎摔倒,右腿骨折,现在要拄着一根拐杖行走。但老人仍可以做一些较轻的家务,如:洗内衣、内裤等,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饭菜。生活上,老人从不嗜烟酒,不挑食,粗细粮、鱼、肉和各种蔬菜都吃,只是更喜食素。老人的牙本来几乎全掉了,但近两年却又突然长出了8颗米粒大的小牙来,真可谓"返老还童"。
百岁老人陈瀚笙的养生之道
陈瀚笙,百岁老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教授。他中等身材,胖瘦适度、鬓发斑白而气色尚佳,耳聪身直,动作敏捷。从笑声表明是乐观派。他的长寿之道是:
(1)勤奋工作。他是经济、历史和社会活动家,身兼多项工作还要为著书立说而忙碌。他本该早休息了,可他要扑在办公桌上直到生命最后。他说:"我不能做事情,活着有什么用呢!"
(2)淡泊名利。他很少为私事烦恼,心情开朗,精神愉快。陈老说:"躺下就睡得着,不到一分钟就可打呼。"他对物质享受从来看得很淡,是一个一心献身事业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考虑享受,真是无私心地宽。
(3)情趣多样。常听音乐,住室培育了许多花木,保持眼中一看皆绿色,室内常是春天的感觉。
(4)生活规律。工作日程均有安排,他烟酒不沾,零食不吃,饮食清淡,从不大吃大喝。不仅吃得香、睡得好,也减少了老年常见的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的打扰。
百岁老人姜桂珠的养生之道
姜桂珠,生于1899年12月9日,江苏六合人,现住南京雨花台区。
姜桂珠老人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没有文化,但经过一个世纪的风雨人生,在高龄以后,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精神乐园。
人是社会的人,人必然有七情六欲,必须和社会上的其他人打交道,因此,各种烦恼与生俱来,伴随人一生。人有了一定的年龄阅历以后,很自然地寻求精神归宿,寻求精神乐园。但是每一个具体的人又是如此的各不相同,如文化背景、教育程度、职业、居住地、民族、性别、疾病、事业成败、财产有无等等不同,形成了对精神乐园的不同追求。
姜桂珠老人平日烧香礼佛,念经文,听佛教音乐,使她的精神上得到了寄托。
佛教要人们行善积德,就是一种保持心理健康、心情愉快、心态平衡的一个妙法。姜桂珠老人平时是一个性格开朗、乐于助人、与人友善的人。同时,她也是一个在生活上力求独立、不依赖别人的人。
佛教把贪嗔作为大戒,姜桂珠老人遵循佛教戒律,她认为"知足者常乐","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中国佛教要求信徒吃素食,姜桂珠严格遵循这一戒律。她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从不过饱。主食为大米,辅之以蔬菜水果,务求清淡,咸味也极少吃。
姜桂珠家四世同堂,她与儿孙一起生活,家庭里荡漾着敬老爱幼的温馨气氛,儿孙孝顺,老人慈祥,这种生活方式使她感到温暖宁静协调,没有孤独感。
姜桂珠一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家务劳动也分担较多。她70多岁时,由于儿子、儿媳们还未退休要上班,家中食用的米面都是她到粮店去买。
90岁以后,老人的体力不如从前,但她仍然主动争取做一些家务。目前,她的精神状态较好,听力、视力都不错,而且谈吐流利,思维反应敏捷。
百岁老人汤秀玲的养生之道
汤秀玲老人生于1898年,10岁时被送给一户穷苦人家做童养媳,18岁成家,靠丈夫给人当长工过日子。由于多年一直未生育,夫妇俩抱养了当时只有3个月、妈妈病故了的一男婴,取名汤传发。那时日子苦,夫妻俩用换来的稻子磨成米粉熬稀粥给小传发吃,盼望孩子尽快长大成人。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小传发4岁时(即1934年春末),一场天灾让本来就贫困的汤家更是雪上加霜。大雨不停地下,田淹了,房子没了,夫妻俩只能带着孩子外出逃荒。但让汤秀玲想不到的是,丈夫却在一天夜里撇下母子二人,不知去向。无可奈何,汤秀玲只得带着孩子靠乞讨回到了家乡,并从一大户人家手里租下两亩田耕种,还包下了这家全部衣服的浆洗工作,以维持生活。粮食不够吃,她就挖野菜充饥。有人要她把孩子送人改嫁算了,可汤秀玲回绝了,因为小传发已经成了她的命根子......
一晃汤传发13岁了,汤秀玲把他托付给一个亲戚学艺,自己则只身先后到芜湖和上海给人当帮佣,吃了很多苦,直到1945年底她才返回家乡,用打工赚的钱买下了两亩田。1949年5月家乡解放,汤秀玲和儿子分了房,有了地,终于盼到了好日子。她还被选为村农会妇女主任,为大伙儿的事奔忙。在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时,乡里发动大家捐款献物,老人通宵达旦,一个月就上交了十双鞋,为此还得了朵大红花呢。
在汤传发20岁时,汤秀玲为儿子操办了婚事,但这桩婚姻终因感情不和而破裂。几年后,新媳妇蒋传友的进门,使这个家从此欢乐融融,互敬互爱,成了远近闻名的"模范家庭"。汤秀玲老人身体一直不错,现在穿衣不用人帮,走路不用搀扶,吃饭自己盛,睡觉自盖被。老人近五十年未吃过一片药,更未进过医院大门。偶有伤风感冒,一夜睡过来,也就好了。近两年老人肠胃不太好,常常大便失控,虽然儿子、儿媳也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但两人不怕脏不嫌累,每遇此种情况,无论白天黑夜两人都会给老妈妈及时擦身洗衣,无半句怨言。另外,汤传发的三儿两女也都先后成了家,他们对三位老人也很孝敬,每年三个儿子都供三老300公斤稻子和300元钱,不让老人们为吃穿担忧。逢年过节,儿女们总把老人接到自家欢聚,勾画出一幅"银发家庭欢乐多"的画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