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毛泽东与子女们深情瞬间
 


 序:

  毛泽东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对幼时历经苦难的毛岸英,毛泽东不仅让其在苏联学习时积极追求进步,毛岸英回国后,毛泽东又让其在延安上“劳动大学”,并且教会儿子重亲情但不徇私情,回绝舅舅杨开智的不合理要求。毛岸英主动请战并牺牲在朝鲜战场上时,毛泽东表示“不能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大事”。对于李讷等子女,毛泽东也是让他们吃大食堂,保持俭朴作风,不搞特殊化,在生活和学习上要求都非常严格。

  1、毛岸英结婚要遵守纪律 毛泽东送给儿子的贵重贺礼
  
  1922年10月24日,毛岸英诞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小吴门外的清水塘。1930年与母亲杨开慧一起入敌人监狱。杨开慧牺牲后,入上海大同幼稚园,后流落街头。1937年初到莫斯科学习,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

  1946年,毛岸英从莫斯科经新疆飞到西安,再秘密回到延安,回到祖国的大地,回到日夜思念的父亲的身边。自从离开父亲,已近19年了。1927年8月,父亲去领导秋收起义时,毛岸英只有5岁。而今,他已是一个生气勃勃、精力充沛的青年小伙子了。

  在延安清凉山麓的王家坪,父亲仔细打量着儿子,儿子的个头比他还高,脚踩牛皮大靴,身穿军呢大衣,那英俊秀气地面庞上,特别是开阔的眉宇间,既看得出杨开慧的倩影,也有爸爸的遗传特征:天庭饱满。毛泽东满意地笑了。

  在详细了解毛岸英在苏联的学习情况后,毛泽东决定进一步锻炼自己的儿子,让他熟悉熟悉国内的生活,去上“劳动大学”。毛岸英在那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五十多天以后,因胡宗南部署进犯延安,形势紧张,村长把毛岸英送回到毛泽东身边。毛泽东仔细地打量:只见毛岸英头上用白羊肚毛巾扎着个英雄结,穿着灰土布汗褂子,两条又粗又黑的胳膊闪着黧黑的油彩,脸上黑古溜秋的,跟陕北青年农民一个样。

  毛泽东风趣地说:“好呀,白胖子成了黑胖子!”

  村长赞不绝口地说:“岸英是个好后生,他学会了驮粪、刨地、犁地、播种这些庄稼活儿,还利用空余时间组织村里的青年人学政治、学文化。山上劳动回来,还总要捎回一捆柴,送给烈军属,岸英在劳动大学毕业啦!”毛泽东摸了摸儿子的双手,一层厚厚的茧子。

  “这就是你在劳动大学的毕业证书!”毛泽东满意地说。

  从“劳动大学”回来,毛岸英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他订了一个庞大的学习计划,准备系统地学习哲学和历史。他下定决心要完成这个计划。他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写道:“不仅有了决心,而且要有恒心。决心与恒心一旦结合在一起,会生出惊人的力量。”这是他在一封信中的语言。他这样说,也这样做,每天坚持读书做笔记,有问题虚心向别人请教。

  1947年3月,毛岸英随机关回到延安,不久他又告别了父亲,东渡黄河,到山西、河北等地参加土改工作。每到一地,他都给父亲去信,汇报思想。

  1948年,毛岸英去山东渤海地区搞土改。4月22日,我军收复延安。正当他翘首西望时,毛泽东离开陕北,进入晋察冀解放区。

  1948年5月,毛泽东来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毛岸英在土改工作团完成任务后,也回到西柏坡,回到父亲身边,在中宣部担任编辑助理。

  毛岸英在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理论修养的同时,还利用自己留苏十年掌握的流利娴熟的俄语,和著名马列主义翻译家曹葆华一起,翻译了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以及《苏联国民经济领导研究提纲》,协助曹葆华翻译了列宁的著作《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积极介绍、宣传马列主义。同时,他还做了一些国内外大事记的摘抄,供中央负责同志参考。

他不分日夜地读书学习,埋头苦干,做了很多工作,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

  后来,他在给外婆和舅舅的信中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更有一层使自己万分痛苦的,就是几年来大不长进了。今后当努力奋发,不辜负生者,对得起死者才好!”

  毛泽东非常关心儿子的成长,在儿子的婚姻大事上,毛泽东赞成自由恋爱,但却绝不马虎,主张以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不能轻率从事。

  1948年5月,中央机关来到西柏坡后,毛岸英与刘思齐被分配到附近农村搞土改,接触中渐渐有了感情。经邓颖超和康克清撮和,毛泽东同意他俩确定了恋爱关系。

  刘思齐是刘谦初和张文秋之女,1938年初春,8岁的刘思齐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的大礼堂演出话剧《弃儿》,演出非常成功,观看演出的毛泽东非常喜欢剧中演弃儿的小思齐,另外也出于对牺牲的刘谦初烈士的尊敬,征得了张文秋和刘思齐的继父陈振亚的同意,认刘思齐做了自己的干女儿。

  毛泽东知道长子爱上了刘思齐,对这门亲事也很满意。1948年9月,毛泽东跟张文秋见面时,提起了这桩儿女亲事,张文秋一口答应下来。于是,毛岸英和刘思齐订婚。

  毛岸英很想和刘思齐早点结婚,但是,毛泽东没有同意。他认为,毛岸英和刘思齐还很年轻,还是等新中国成立之后再结婚。

  一天,他俩商量结婚的事。毛岸英知道这件事还应该得到父亲的同意。于是,他俩去征求毛泽东的意见。

  “爸,我跟思齐的事,康妈妈跟你说过了?”毛岸英问。

  “嗯。”毛泽东正在批阅文件,头也不抬地应一声。

  “那我们就办理结婚手续吧?”

  毛泽东问刘思齐:你正在学习,学校还没毕业,现在结婚不怕影响你的学习吗?

  刘思齐说:“结婚后好好安排安排,不会影响我的学习。”

  “你还小,着什么急呀。反正我同意你们结婚,等一等好不好?”

  毛岸英说:“好,听爸爸的。”

  两个人离开毛泽东的住处之后,不大一会儿,毛岸英又回到毛泽东的房间。

  “你怎么又回来了?”

  “我今年已26岁了,我想结婚以后,好专心致志学习和工作,这样,就不必在这方面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了……”

  “你的意思,是不是让我同意你们结婚呀?”

  “是的。”

  “不是告诉你暂时不要结婚吗?”

  “我自己的事还是让我自己做主吧。”

  “你找谁结婚由你作主,结婚年龄不到你做得了主吗?那就要由制度和纪律作主。”

  “岁数不到就结婚的人多着那……”

  “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毛泽东将笔重重放在砚台上,“我们的纪律你不遵守谁遵守?”

  毛泽东当时冲毛岸英发了一通脾气,坚决不同意他立即结婚。

  毛岸英没有料到父亲会跟他发火,转身就走了,刚走到院子里,一下子晕倒了。值班的哨兵以为毛岸英得了急病,连忙把他扶到了一间房子里。

  几天以后,毛泽东在村边散步,碰到毛岸英从邻村下乡回来。毛岸英跟父亲打声招呼便想溜,毛泽东抬手叫住他:你不要躲我。结婚的事想通了吗?

  “想通了。”毛岸英垂着头说,“是我不对。”

  “思齐呢?”

  “她也想通了。我们已经商量好,过年以后再结婚。”

  “这才像我的儿子嘛!”毛泽东满意地摆了摆手,“你去吧。”

  1949年9月,毛岸英和刘思齐商量好了,决定过一些日子结婚,随后,又征求了刘思齐的妈妈张文秋的意见。

  婚期初步定下来以后,毛岸英来到父亲那里。

  毛泽东说:我同意,你们准备怎么办婚事呀?

  毛岸英说:“我们商量了,越简单越好,我们都有随身的衣服,也有现成的被褥,不用花钱买东西。”

  毛泽东非常高兴:这是喜上加喜。还是应该艰苦朴素。你们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呀,我请你们吃顿饭。你们想请谁就请谁。你跟思齐的妈妈说说,现在是供给制,她也不要花钱买东西了。她想请谁来都可以,来吃顿饭。

毛岸英和刘思齐经过商量,写了一个参加吃饭的名单,名单上有邓颖超、蔡畅、康克清、谢觉哉等。

  毛泽东看了看名单说:你们只请邓妈妈不行,请了邓妈妈,还应该请恩来;请了蔡妈妈,还应该请富春;请了康妈妈,还应该请总司令;请了谢老,还应该请王定国;还有少奇和光美同志也要请。弼时同志有病住在玉泉山休息,就不要麻烦他了。婚事简办,我完全赞同,就是要改一下旧习嘛。

  1949年10月15日,婚礼在中南海里举行。毛岸英和刘思齐在晚饭前都赶到了中南海。毛岸英穿的是在外宾场合当翻译的工作服。刘思齐穿的上衣是灯心绒布的,裤子是半新的,方口布鞋是新买的。晚上七八点钟时,来宾陆续赶到,并带来了小小的纪念品。蔡畅和康克清送的是一对枕头套。大家欢聚在一起,非常高兴,都夸毛岸英和刘思齐是一对好夫妻。说毛泽东找了一个好儿媳妇,并向毛泽东祝贺。毛泽东举杯走到刘思齐的妈妈张文秋的面前,对她说:谢谢你教育了思齐这个好孩子。为岸英和思齐的幸福,为你的健康干杯。

  张文秋说:“谢谢主席在百忙之中为孩子们的婚事操心。思齐年幼不大懂事,希望主席多批评指教。”

  席间,毛泽东一边把湖南风味的腊肉、腊鱼、辣椒往徐特立、谢觉哉等老人的碗里夹,一边说:孩子的婚事没有要我操心,也没买这买那。吃了饭,请你们到他们的新屋里去看看。

  婚礼结束后,毛岸英和刘思齐临行时,毛泽东拿出随身带来的一件黑色夹大衣,这是1945年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时穿的。他笑着对他们说:我没有什么贵重礼品送给你们,就这么一件大衣,白天让岸英穿,晚上盖在被子上,你们俩都有份。在场的人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大家来到新房里,那是机关宿舍的一个普通房间,门上贴着大红喜字,房里有一张木板床,床上只有两条被子,其中一条还是刘思齐作为嫁妆捧过来的呢,其余的是一些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其实,当时的婚礼都是这样。典型之处只有于,共和国主席的儿子结婚都如此艰苦朴素。

 2、毛岸英严拒为表舅解决工作:特权时代已一去不返

  毛岸英思想境界很高,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在北京机器总厂工作时,毛岸英担任党委副书记,总是严于律己,刻苦学习,勤奋钻研业务。他经常说:“自己没有干过技术、经济、工业这一行,对企业管理一窍不通。现在要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一切都须从头学起。”他找来不少机械技术方面的书籍,埋头苦学苦钻,同时向工人虚心求教。

  更令人敬佩的是,毛岸英遵循父亲的教导,像他父亲那样,严格要求自己不谋私利,不徇私情,坚持立党为公。

  1949年10月24日,毛岸英在给表舅向三立的信中提到他舅舅杨开智要求解决工作或安排职务的问题,对舅舅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来信中提到舅父“希望在长沙有厅长方面位置”一事,我非常替他惭愧。新的时代一步登高的“做官”思想已是极端落后的了,而尤以为通过我父亲即能“上任”,更是要不得的想法。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则以外,正于此:皇亲贵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民已经获得根本的胜利。而对于这一层,舅父恐怕还没有觉悟。望他慢慢觉悟,否则很难在新的中国工作下去。翻身是广大群众的翻身,而不是几个特殊人物的翻身。生活问题要整个解决,而不可个别解决。大众的利益应该首先顾及,放在第一位。个人主义是不成的。我准备写封信将这些情形坦白告诉舅父他们。

  毛岸英在信中进一步写道:

  反动派常骂共产党没有人情,不讲人情,如果他们所指的是那种帮助亲戚朋友,同乡同事做官发财的人情的话,那么我们共产党正是没有这种“人情”,不讲这种人情。共产党有的是另一种人情,那便是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劳苦大众的无限热爱,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父母子女亲戚在内。当然,对于自己的近亲,对于自己的父、母、子、女、妻、舅、兄、弟、姨、叔,是有一层特别感情的,一种与血统、家族有关的人的深厚感情的。这种特别感情,共产党不仅不否认,而且加以巩固并努力于倡导它走向正确的与人民利益相符合的有利于人民的途径。但如果这种特别感情超出了私人范围并和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共产党是坚决站在后者方面的,即“大义灭亲”,亦在所不惜。

  我爱的我的外祖母,我对她有深厚的描写不出的感情,但她也许现在在骂我“不孝”,骂我不照顾杨家,不照顾向家;我得忍受这种骂,我决不能也决不愿违背原则的做事。我本人是一部伟大机器的一个极普通平凡的小螺丝灯,同时也没有“权力”,没有“本钱”,更没有“志向”来做这些扶助亲戚高升的事。至于父亲,他是这种做法的最坚决反对者,因为这种做法是共产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水火不相容的,是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

  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群众观点与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个人观点之间的矛盾正是我们与舅父他们意见分歧的本质所在。这两种思想即在我们头脑里也还在尖锐斗争着,只不过前者占了优势罢了。而在舅父的脑子里,在许多其他类似舅父的人的脑子里,则还是后者占着绝对优势,或者全部占据,虽然他本人的本质可能不一定是坏的。

  毛岸英的这封信写得很长,共有3000多字。在谈了舅父谋职的问题之后,他又谈到向家烈属抚恤问题。毛岸英继续写道:

  关于抚恤烈士家属问题,据悉你的信已收到了。事情已经转组织部办理。但你要有精神准备,一下子是办不了的。干部少事情多,湖南又才解放,恐怕会拖一下。请你记住我父亲某次对亲戚说的话:“生活问题要整个解决,不可个别解决。”这里所指的生活问题,主要是指经济困难问题;而所谓整个解决,是指工业革命、土地改革,统一的烈士家属抚恤办法等。意思是说应当与广大的贫苦大众一样地来统一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在一定时候应与千百万贫苦大众一样地来容忍一个时期,等待一个时期,不要指望一下子把生活搞好,比别人好。当然饿死是不至于的。

  毛岸英给表舅向三立的信,鲜明地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为党为公,不谋私利的根本性质,体现了共产党立党为公、为民执政、为政清廉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向三立对此深受教益。这对他后来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1月7日,毛岸英再次写信给表舅向三立。信曰:

  三立同志:

  来信收到,你的意见很好,亦即是说接近共产党,接近人民的意见。陈同志信亦收到,请代我问他的好。林同志处亦问候。你们的工作忙吗?我这里有你的几封信,怎样转给你?我看星期六下午我到财经委员会来找你,或者你到我处来一下,顺便把书带来。我离你处很近,在朝阳门大街三四四号。不过,来前(本星期六下午四时左右)请打电话告我,以免手续上的麻烦。电话54773。

  舅舅曾有信来,思想似已有些转变。

  专此。祝你工作进步,精神愉快!

  岸英上

  11月7日

  写完信,署上落款和日期,毛岸英发觉这天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纪念日,便在信中附上一句:“今天是十月革命节,衷心地热烈地祝贺你们!”

  当1950年元旦即将到来的时候,毛岸英又于12月27日写信给向三立,向他表示新年的祝福:

  三立同志:

  好久没有听到你的音信,我曾到过你处。收发室同志说,难以寻找。就此作罢。

  你近来还好吗?工作成绩如何?我一切尚好,勿念。外婆已迁长沙,与舅父同住。这是一件好事,你可写信慰问她老吗?

  请问候陈同志!

  谨以至诚之心祝你新年顺利!

  岸英上

  十二月二十七日

3、毛泽东听闻毛岸英死讯痛到拿不稳烟: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由于美国的武装介入,战火很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人民为了保家卫国,不得不抗美援朝。彭德怀肩负着中央领导和全国人民重托,准备带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0年10月7日晚上,毛泽东特设家宴为即将赴东北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的彭德怀送行。

  毛泽东没有专门的餐厅,宴会就在书房兼办公室、客厅的菊香书屋举行。席上只有毛泽东、彭德怀、毛岸英三个人。

  彭德怀只在毛岸英刚从莫斯科回到延安时见过他一面。新中国成立后,再也没有见过毛岸英了。

  席间,毛岸英向彭德怀提出了参加志愿军的请求。

  毛泽东也说:“岸英想跟你去打仗,要我批准,我没有这个权力哟!你是司令员,就收下他这个当兵的吧!”

  “她支持我去!”毛岸英干脆地说。

  “主席,我这个司令还是你封的,我哪能到主席家里招兵买马呢?”彭德怀含蓄地说。
  “德怀,你就收下他吧!”毛泽东说:岸英会讲俄语、英语,你到朝鲜,免不了要跟苏联人、美国人打交道啊!

  彭德怀见父子俩早就商量好了,只好表态道:“那就让岸英当我们的翻译官吧!”

  在毛岸英不幸牺牲后,彭德怀多次谈起这件事。他说:“国难当头,挺身而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有些高级干部就没做到,叫他去他都不去!但毛岸英做到了,毛岸英是坚决要求到朝鲜抗美援朝的。”

  10月8日上午7时,一辆又一辆轿车驶向机场,里面坐的是负有特殊使命的神秘人物:彭德怀及其秘书张养吾、警卫员郭洪光,高岗及其秘书华明,总参谋部作战参谋成普、机要参谋海欧,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和几位身份不明的苏联同志。

  一刻钟后,飞机轰然作响,直向沈阳方向飞去。

  一个小时以后,飞机降落在沈阳北陵机场。毛岸英随彭德怀、张养吾、郭洪光上了一辆轿车,到高岗家稍事休息后,来到沈阳市和平街1号。

  这是一幢幽静而典雅的小楼,原来是东北军阀万福临的公馆,现在是中共东北局的交际处。毛岸英随彭德怀在沈阳期间,就在此工作和休息。

  10月10日晚,毛岸英随彭德怀从沈阳到达安东(今丹东),住在一座日本人营造的洋房里。

  10月23日黄昏,毛岸英搭乘志愿军政治部组织部长任荣的车,从长甸河口渡过鸭绿江,踏上了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场。

  在朝鲜北部大榆洞矿区一间冬天透风、夏天漏雨的简易工棚里,毛岸英解开行李,整理床铺。毛岸英的行李不多,书却带了不少,中文、俄文、英文,线装、平装、精装的,应有尽有。

  1950年11月24日下午,两架绰号“黑寡妇”的美军侦查机,在大榆洞上空盘旋了一个多小时。这个异常现象,立即引起了志愿军首长的注意,他们做出了规定:明晨4时前开饭完毕,除值班者外,其他人在天亮前全部进入防空洞。

  一切都照计划进行:解方参谋长领着司令部的人,还有毛岸英,躲进南山的大矿洞里,杜平主任和政治部的人钻进山沟里的一个地下涵洞,总部首长躲进一个小矿洞里。

  上午9点多钟,正是敌机活动猖獗之时,可是,连飞机的影子都没有了,人们的思想开始麻痹了。毛岸英与高瑞欣回宿舍去喝水,随后又立即返回防空洞。

  到了10点多钟,还不见敌机,毛岸英和高瑞欣忍不住了,离开了矿洞,向“彭总作战室”走去。

  大约11点钟左右,凄厉的防空号突然吹响。正在值班的司令部的几位人员和毛岸英,冲出“彭总作战室”,就近隐蔽。少顷,四架敌机掠过总部上空,向北飞去。人们估计:“大概又去轰炸鸭绿江大桥了!”于是,毛岸英等人又回到作战室。就在这时,狡猾的敌机折转回头,向“彭总作战室”俯冲下来,随即丢下几十颗凝固汽油弹。顿时,“彭总作战室”及其附近成为一片火海。

  事故发生后,敌机还在头顶上盘旋。实际上也无法抢救,凝固汽油弹爆炸所形成的高达二千度的燃烧着的液体流,让救援人员无法靠近。

  在敌机的轰炸下,“彭总作战室”这个小木屋消失了,剩下一堆灰烬。警卫排的士兵们从灰烬中扒出两具烧焦的遗体,其中就有毛岸英。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消息,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暂时瞒着毛泽东,怕他知道后,精神上受不了。

  这一天,毛泽东照例阅读来自朝鲜前线的报告。看着看着,他发火了:“把岸英调回来!怎么把材料写成这个样子,不但没进步,反而退步了!”

  “主席,这是另一个翻译写的,岸英他牺牲了……”站在毛泽东身边的叶子龙无法隐瞒了,他哽咽着讲述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毛泽东听后呆呆地坐在沙发上。

  在场的其他人,包括江青,谁也不好说句劝慰的话。屋内一片沉默。

过了一会,毛泽东的目光开始缓缓移动,望着茶几上的烟盒。他去拿烟,几次都没有将烟从烟盒里抽出来。李银桥帮他抽出一支烟,再帮他点燃。

  大概烟雾熏了毛泽东的眼睛,大概他想起了儿子许许多多的往事,他眼圈陡然一红,湿润了。

  叶子龙一声不响地退了出去,其他人顿时泪溢眼眶。

  又沉默了许久,毛泽东吸完第二支烟,把烟头熄灭在烟缸里,用略带沙哑的声音,发出催人泪下的一声叹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他长长地叹了口气,昂起头,走了几步,又激昂地说:革命战争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岸英是一位普通的战士,为国际共产主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两国人民共同事业而牺牲。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呀!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彭德怀默默地听着,眼里饱含泪花。他深知,毛岸英的牺牲,对党,尤其是对毛泽东,是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毛泽东忍住了。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国家大事上,用工作的忙累冲淡悲痛!

  1954年12月24日晚,中南海永福堂。已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的彭德怀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

  关于如何安置毛岸英的尸骨问题,志愿军总部在几天前曾经军委总干部部发过一份询问电报。军委干部部起草了复电,送交彭德怀审批,复电要求志愿军总部将毛岸英的尸骨运回北京安葬。彭德怀觉得这样做是不妥当的。他是个心里有什么想法就盛不住,立刻想全盘托出的人,给周恩来的信中写道:

  我意即埋在朝鲜,以志司或志愿军司令员刊碑,说明其自愿参军和牺牲过经,不愧为毛泽东的儿子。与其同时牺牲的另一参谋高瑞欣合埋一处(两个人同时牺牲于大榆洞),以此教育意义较好,其他死难烈士家属亦无异议,原电报已送你处,上述意见未写上,特补告,妥否请考虑。

  周恩来接到信后,征得毛泽东的同意,第二天就在信上批示道:“同意彭的意见,请告总干部部另拟复电”。同时,将彭德怀的信转送给了刘少奇、邓小平传阅。

  朝鲜的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坐落在山丘之中,陵园四周环绕着参天的苍松翠柏,山间清溪缓流,显得分外庄严肃穆。134名中华儿女安息在这里。毛岸英的墓在最前排的正中间。墓前石碑上刻着:“毛岸英同志之墓”。墓碑的背面刻着: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1950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的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朝鲜人民都知道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为了他们的民族解放事业而牺牲。中国人民也知道,毛泽东为了共和国的安全,牺牲了自己的儿子,一个连儿子都可以为国捐躯,并无怨无诲的共和国领袖,人民怎么能不称其伟大,对其口服心服呢?!

4、毛泽东为女儿李讷“治病”:抄诗为其解闷,教女儿别怕吃苦

  在毛泽东的孩子中,李讷算是比较幸运的,她既在父亲的抚爱中成长,又在母亲的娇宠中生活。即便如此,毛泽东对李讷仍然非常严格,不允许其搞特殊化。

  1940年8月,李讷诞生于陕北延安。是毛泽东最小的孩子。

  毛泽东自投身革命以来,或是戎马军旅,或在政坛逐鹿,风里来,雨里去,大部分生涯都处于动荡之中,家庭也几经变迁。1937年进驻延安后,虽说环境相对稳定,但身边的儿女只有李敏一人。1940年,小女儿李讷降生后,李敏又赴苏联,和母亲贺子珍相聚。

  毛泽东是一位叱咤风云的革命领袖,同时又是一位感情丰富的人,他已年近半百,不忍心让李讷离开自己身边,尽管工作繁忙,也没有把她送进保育院。毛泽东非常喜欢小女儿,工作之余经常逗着她玩,带她出去散步,教她认字,给她讲故事,教她懂礼貌。在家信来往中,毛泽东也喜欢提及小小的她,非常喜欢自己的这个女儿。

  1946年2月,毛泽东住在延安王家坪的时候,有一天,他住的窑洞窗户坏了,管理科立刻派了一位年近50岁的老木工来修理。窗户修理好后,毛泽东留下老木工一起吃饭。在座的还有他的小女儿李讷,那时她五岁半。

  和往常一样,饭是“金银元宝饭”。这是毛泽东起的名字,因为小米干饭里掺了一点大米,还有几块白薯,菜也和往常一样,很简单,而且断不了有点辣椒。

  毛泽东那天很高兴,吃饭中间,一直和老木工交谈。他问老木工是哪里人,参加八路军已经多久。老木工初上饭桌时有点拘束,很快也就谈笑自如起来。

  谈着谈着,老木工说起了自己小时候挨打的事。他说起自己经常挨父亲的打,有时候打过之后自己还不知道为什么挨打。他还谈到同村有几个孩子,也经常挨父亲的打,有一个孩子被父亲打坏了一只眼,父亲为此很后悔,竟一病不起。

  这些事引起了李讷的注意,她听得入了神,显露出一副同情的神气,连夹菜都忘记了。当老木工谈过之后,她脸上忽然出现了一丝笑容,一面夹菜一面说:“我爸爸好,我爸爸一下也没有打过我。”大家看着她那天真的样子,都笑了起来,毛泽东一点没有笑,她非常同情和理解那些被艰苦的生活所压迫的贫苦人民。

  毛泽东用筷子指着自己碗里的饭,对李讷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爸爸没有这个,也会打你的。”桌面上立刻沉寂下来。李讷听了这句话之后,眼圈红了,差一点要哭出来。

  1947年3月中旬,延安的形势非常紧张。蒋介石为了实现其重点进攻的战略,不惜调动几十万大军进攻延安。而中共中央则采取了灵活的方针,主动撤离,诱敌深入。当时中央各机关已大部疏散,尽管天上有敌机轮番轰炸,地面上炮声已隐约可闻,毛泽东仍没有走,他还把李讷留在身边。

  毛泽东问李讷:飞机轰炸,你怕不怕呀?李讷说:“我和阿姨跑到防空洞里就不怕了。”毛泽东又问:现在,敌人离延安不远了,正在往延安打炮,你怕不怕?李讷说:爸爸不怕,我也不怕。毛泽东说:很好。看看飞机轰炸,听一听炮声,这也是对你的锻炼呀。大人需要锻炼,小孩也需要锻炼。

  1947年冬天,毛泽东转战陕北来到杨家沟时,吃粮非常困难,基本上是吃晋绥军区老根据地支援陕北的黑豆。有一次吃饭,李讷见大家的嘴都是黑的,她就笑,还对毛泽东说:“爸爸你看,阿姨、叔叔们的嘴都是黑的。”

  毛泽东对她说:你不要笑,前方解放军叔叔就是靠吃黑豆饭打胜仗的呀。黑豆好吃,吃了黑豆也能长胖长高。你也应该带上碗筷和阿姨一块吃黑豆饭。听爸爸的话,你将来一定是个好孩子。从此以后,年仅7岁的李讷常常也和阿姨、叔叔们一块吃黑豆饭。

毛泽东对这个小女儿是格外疼爱的,记不得有多少次了,毛泽东紧张工作之余,抱住李讷,轻轻拍打着她的后背说:“娃娃,我的好娃娃,乖娃娃……”李讷便搂了爸爸的脖子喊:“爸爸,我的好爸爸,乖爸爸……”

  然而,就是这样亲的父女之情,毛泽东却不许女儿同自己一起吃小灶!这样的规矩到新中国建立后仍然保留下来,当时毛泽东身为共产党主席和人民共和国主席,阿姨理所当然提出要求:

  主席,让李讷跟你们一道吃饭吧!”毛泽东断然地做了一个手势:不要跟我,还是跟你。你带她一起吃大食堂吧。毛泽东虽然在生活上对李讷很严格,但在感情上却是最娇宠的。

  毛泽东办公累了,常在院子里散步。他喜欢摆动两臂,扭着腰走。这时,李讷便和她的小朋友胜利、幸福(胡乔木的女儿)排成一溜,跟在毛泽东身后,模仿着扭,并且格格地笑成一片。于是,毛泽东越扭越起劲,头、颈、肩膀、身子和腿扭出几道弯,样子滑稽得很。小姑娘们也跟着加大动作幅度,越扭越欢,终于嘻嘻哈哈摔倒成一团,气氛是那么欢快热烈。也有的时候,毛泽东只是背着两只手踱慢步,眉头微蹙,在院子里走过一圈又一圈。这时,李讷便一声不响,也背着两只小手学爸爸的样子迈大步。她腿短,追不上爸爸,走几步就需跑几步。

  过不多久,她耐不住装大人嗓音干咳几声。毛泽东猛一回头,做一个抓人的姿势,李讷便尖叫一声,格格笑着躲藏。毛泽东说:你和我藏猫,学我,我早发现了呢。李讷说:“开始发现了吗?我跟了你好久呢。”毛泽东便装糊涂:是吗?开始就跟了?那我可没发现。李讷得意了,自信地说:“我知道,爸爸扭着腰走就是不想事,背着手走就是想事情呢。对不对?”毛泽东开心大笑。

  父亲的教育和鼓励,使李讷在政治思想、学习、品德、作风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1965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喜欢游泳,尤其喜欢在江河湖海里畅游,在大风大浪中迎接挑战,征服对手,宣泄情感。从少年到老年,始终不怠。“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等诗句都是他与大风大浪打交道留下的千古绝唱。毛泽东的这一爱好,也影响了他的子女。毛泽东希望他们在游泳中去体会人生的道路,悟出社会的哲理,增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

  有一次,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带领女儿下海游泳,李讷刚套上救生圈,父亲就叫她拿开,交给旁边的工作人员。这天从拂晓5点多开始,一直游到中午11点多,在父亲的鼓励下,她尽管游得精疲力竭,但一直坚持下来,最后大家登上一个码头,坐车回到住地。李讷说,父亲经常用这种办法锻炼儿女们的意志。

  李讷天资聪明,学习刻苦,有理想有抱负,在毛泽东的教育下对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也有严格的要求,但她自小体弱,常爱闹病。在学校读书期间,她小病不断,大病也有,严重时便住院治疗,少则几天,多则数月,使她的学习受到了影响。参加工作以后,情况依然照旧。为此,她很苦恼,有时还愁肠百结,郁郁寡欢。

  毛泽东了解女儿的体质和心境,一直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她。每当获知她生病而又不在一起的时候,便写信给她,对她进行安慰和开导。毛泽东煞费苦心地寻找几首古诗抄给她,或者告知外面的气候景色,例如下雪了,以解病中小女的愁闷。但信中说得最多的是,如何依靠意志来战胜疾病。他认为,对待疾病的态度,体现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他自己持革命的乐观主义,对身体战胜疾病的能力很自信,因此碰到一般的头疼脑热,他既不求医也不吃药。当然,这针对他自己的身体条件而言,不是光靠意志没有物质基础的唯意志论。对于女儿,他强调意志的含义是,一要乐观豁达,坚决克服悲观,积极配合治疗;二是要不怕吃苦,有时小病挺一挺,挺过去了,免疫力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5、毛泽东谈毛岸青:从小受尽苦难 我很同情岸青
  
  毛泽东的这种不搞特殊化的作法不仅表现在李讷身上,对在他身边生活时间较少的李敏、毛岸英、毛岸青,他也是一样地要求,采取严格地标准。

  李敏回到毛泽东身边后,毛泽东让她和李讷一样,吃住都在学校,周末才回来,伙食费未用完的即上交,保持着勤俭节约的风格。暑假李敏到天津看望母亲时,毛泽东还特意叮嘱卫士长阎长林不要买卧铺票。

  对于从小流落街头,受尽苦难的毛岸青,毛泽东格外挂心,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很同情岸青,他很小就和岸英流落在上海街头,受尽了苦难,几次被警察打过,对他的刺激很大。因此在当时,他尽可能抽空给儿子写信,安慰、教育和鼓励他们。

  毛岸英回国后,毛泽东更加关心远在异国他乡的毛岸青,思念之情越来越强烈。当时,他正在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工作的紧张繁忙是难以想象的。但他仍抽出空隙给儿子写信。1947年9月12日,毛泽东在给毛岸英的信中特别提到:“永寿这孩子有很大进步,他的信写得很好。复他一信,请你译成外国语,连同原文,托便带去。”同年10月8日,毛泽东又以欣喜的心情写信给毛岸英:“告诉你,永寿回来了,到了哈尔滨。要进中学学中文,我已同意。这个孩子很久不见,很想见他。”短短三行毛笔字,字字饱蘸父亲的爱。

  毛泽东在关心毛岸青身体的同时,也非常注意指导其学习,引导其进步,在各个方面都给予严格的要求。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