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人体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不断地消耗,需要不断补充,所以一日三餐不可缺少。久病体虚、劳伤过度、年老体弱而出现种种虚弱的表现,单靠食物补充营养有时犹显不足,因此,需要借助于药物来进行补养。但食用补药,不可盲目。人的体质不同,药物的作用程度及身体的药性反应也不相同,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物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具有治疗、补养作用的同时,有时也存在不良反应。所以,需在医生指导下辨证、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药物进行补养。
虚的主要表现
气虚
主要为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自汗,头晕耳鸣。乏力、气短、倦怠等症状,也就是说全身精神萎靡,体力不济。代表补品为人参,包括西洋参、白参 生晒参 、野山参、红参 高丽参 等。
一般说气虚而稍偏热的,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肝炎、更年期综合症者以服用西洋参为宜;单纯气虚者可服用白参 生晒参 ;气虚较严重者可服用野山参,因为野山参补气的功效显著;气虚偏寒的应用红参 高丽参 进补,因为红参有补气温阳的功效。
血虚
相似于现代医学的贫血症,指经常出现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气微而短、疲倦乏力、失眠、多梦、手足麻木、月经过多等症状。
代表补品为阿胶、当归等。阿胶就是驴皮胶,有补血、止血的功效,除了用阿胶熬制膏方外,可作为妇女补血调经的常用补血药。
阳虚
一般是指除了气虚症之外,还有畏寒、怕风、四肢发凉等症状。代表补品为鹿茸。鹿茸的壮阳功能较强,可磨粉或浸酒后服用,但阴虚内热者应禁忌,否则有可能造成出血、烦热不安等不良反应。
阴虚
主要表现为五心烦热,面色潮红,口干口渴,烦躁易怒,如更年期综合症大多表现为阴虚证。代表补品有银耳、石斛 枫斗 等。银耳补肺阴、润肠的功能较佳,石斛生津止渴的功效好。当然,西洋参在补气的同时,也可作为阴虚者的补品。补药的“四性”
补药的温热寒凉,也称补药的“四性”、“四气”,即温热寒凉是药材的四种药性。它是从药物作用在人体方面的表现概括而来的。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例如黄芩和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喉咙痛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即表明这两种药具有寒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例如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等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因此将它归纳为具有热性的药物。
如果说某种药非常燥热,或是非常寒凉,不能多吃,这只是针对某些人或在某些情况下如此。需要采用什么药材,必须依据个人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定。药物的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这是药食的五种基本滋味。这五种药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辛:发散、行气、行血。例如:薄荷、木香、红花等。
甘:补益、止痛、调和药性。例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甘草调和诸药等。
酸:收敛、固涩、生津。例如:乌梅敛肺止咳、五味子敛汗等。
苦:通泄、燥湿。例如:杏仁降泄肺气、枇杷叶降泄胃气、苍术消除湿气等。
咸:泻下作用。如海藻、昆布、芒硝等。常用的补气药材及功效
人体各种气的功效
“人活着就是一口气”,即《黄帝内经》所诺;“无气则死矣。”判断一个人是死还是活,通常是摸摸这个人究竟还有没有气。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气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元素,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气的来源不同、分布各异,其功能表现也不尽相同,因而又有各种不同的名称,主要如下:
●元气。即先天之气,它是人体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又称为元气。
元气主要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有激发和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作用。若元气充足,则脏腑功能强盛,抗病力强,身体康强而少病;反之先天禀赋不足,或因久病劳损,则会出现元气衰惫而诸种病变丛生。平时人们所常说的“元气伤了”,即说明病变的严重性,因为是人的根本之气伤了。
●宗气。它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和由脾胃运化得来的水谷精气,在胸中结合而成。人身的呼吸、声音、语言的强弱与宗气的盛衰相关。又由于宗气贯心脉,以行气血,所以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等也与宗气有关。
●卫气。是本于肾中的阳气,但必须依赖于中焦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发挥其作用,而卫气的敷布,又必须依靠肺气的宣发。卫气的主要功能是温煦脏腑、润泽皮毛、保卫肌表、抵御外邪、司汗孔开合、调节体温。若卫气虚,可见皮肤干枯、毛发失泽,或易感风寒,或表虚自汗、津液自泄。
●营气。营有营运和营养两个含义。营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是水谷之气中富有营养的物质。营在经脉之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运于全身而发挥其营养作用。
气对于生命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保卫肌表、抗御外邪。《黄帝内经》里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只要正气充实于体内,外来邪气是不能侵犯于人体的。《黄帝内经》又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是说邪气之所以侵犯人体,是因为人体的正气虚弱了。这些都说明了人体正气盛,体健,则能抗拒外邪的入侵;若气弱,外邪则易犯之。
温煦人体,维持体温。人体要维持正常的体温,主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若气的温煦作用失于调节;则出现四肢不温、畏寒怕冷等症。
固摄体液,不使溢泄。脾气可以统摄血液的流行,不使溢出脉管之外;卫气主司汗孔的开合,根据人体的需要调节汗液;肾气能节制尿液或精液使之有规则地排泄。若气虚不固,可发生出血、多汗、遗尿、遗精等症候。
激发推动、运行体液。身体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体液的循环,津液的敷布,都得依靠气的激发和推动,若气虚推动无力,脏腑经络的功能就会减退,或者发生血流瘀阻、水液留滞等疾患。
气虚的各种表现
一般气虚:全身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少气懒言,语言低微,自汗怕动,舌质淡、胖嫩,脉虚无力。
肺气虚:呼吸短促、少气懒言、音低等症突出,并有咳嗽、咯痰等症。
心气虚:气短、心悸怔忡、精神委顿等症突出,并有虚软无力、心神不宁等症。
脾胃气虚:面色萎黄、精神疲惫、四肢倦怠、食欲减退等症突出,并多伴有脘腹胀闷、消化不良、大便溏薄及中气下陷脱肛、尿意频频等症。
肾气虚:面色晦暗,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并有腰膝酸软、便清长、性机能减退、舌淡润、尺脉虚弱等症。
补气药材的功效
补气药对气虚具有补益脾肺、增强体质的功效。常用药物如人参、黄芪等。补气药味多甘腻,多服易致胸腹胀满,影响食欲。
常用的补气药材及用法
人参
自古以来,人参就被作为名贵的补品。许多老弱羸瘦、久病不愈的病人,常常一杯参汤灌下去,便可能从“黄泉道上”被挽救回来。所以,古人说它有扶危救脱之功、起死回生之效,并给予“地精”、“神草”、“长命草”等美名。《神农本草经》说:“人参主补五脏,明目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人参甘微苦温,为进补名贵中药。用于年老体弱,五脏虚衰,心悸气短,久病羸瘦,劳伤亏损,自汗肢冷,失眠健忘,食欲减退,阳萎早泄,大便溏薄等。
目前,现代科学已向人们揭示了人参起死回生、防老抗衰、益智养神的灵丹妙药之奥秘,是因为人参中含有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等主要活性成分。人参皂苷是提高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能力,抗疲劳,提高思维活动效率,保护心脏,改善心肌代谢,降低血糖及延缓衰老的主要成分。而人参多糖则是提高肌体免疫力,增强肌体对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以及抗肿瘤的有效成分。
人参含有人参烯、人参皂苷、人参素、多种氨基酸、糖类、维生素、蛋白合成促进因子等。人参能改善消化吸收和代谢功能,增进食欲,促进蛋白质合成,并能调节胆固醇代谢,抑制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因而有抗老延年的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作用;可直接作用心肌和血管,故有抗休克和强心的作用;能促进性腺激素的分泌,增强性机能;可促进造血功能,改善贫血状态。
人参为五加科,味甘、微苦,性温,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延年益寿的功效。但按其加工方法不同,又可分为生晒参、红参、党参、参须等。它们虽然都有补气之功效,但又各有千秋。
●生晒参:性较平和,不温不燥,既可补气,又可生津,适用于扶正祛邪,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红参:补气中带有刚健温燥之性,长于振奋阳气,适用于急救回阳。
●党参:性最平和,效力相对较小,适用于健脾益肺。
●参须:以红参须为多见,性能与红参相似,但效力较小而缓和。
●野山参:无温燥之性,大补元气,为参中之上品,但资源少,价值昂贵,很少用。
人参的各种服用方法如下:
炖服:每日3克 9克,每日1次 2次。炖时要用文火 慢火 煮沸1小时以上,以便把人参有效成分煎出,保证疗效。适用于元气亏虚,产后血晕者。若元气大亏,气血暴脱,需急救者,可取人参30克 60克,浓煎,一次饮服。
含化:将人参切为极薄薄片,每日分数次放入口中,缓缓噙化咽下。适用于久病体虚、肺虚喘促、脾虚倦怠和口燥咽干者。
酒剂:每次5毫升 10毫升,每日2次。把人参或配其他药共切碎,放人好米酒内浸泡,一般一个月后便可饮服,每次两三汤匙,每日2次。若要酿酒,可用人参为末,同米酿酒,每次两三汤匙,每日饮用两三次。适用于阳气虚弱及体质亏虚、慢性病者。
党参
党参以桔梗科植物党参的根入药,性味甘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生津润肺的作用。功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为平补保健之品,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体倦无力,肺虚咳嗽,懒言短气,津少口渴,面目浮肿,久泻脱肛等。虽与人参功同,但力量缓弱,临床上常作为人参的代用品以治疗气虚症。
党参含有皂苷、蛋白质、淀粉、维生素B和B2、蔗糖、生物碱等物质。党参有强壮作用,能增强身体抵抗力,能使红血球增加,白血球减少;也可使周围血管扩张,降低血压,并能抑制肾上腺的升压作用。党参有兴奋神经的作用,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并能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调节免疫功能,对血压、血糖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每日用党参9克 15克,水煎服,或制作药膳食用。气滞、火盛者,宜慎用。服用党参时,不可食萝卜、茶叶等物。
除此之外,还包括黄芪、甘草、白术、山药等。常用的补血药材及功效
补血药材的功效
补血药,是用于治疗血虚病症的药物,具有补益心脾、养血滋阴的功效。适用于面色无华、唇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耳鸣失聪、月经失调、量少色淡等症。常用药物如熟地黄、白芍、当归等。补血药性多糖腻,故脘腹胀满、湿浊中阻、纳差便溏者不宜应用。若脾胃虚弱,当配伍健脾药。
血是营养人体最宝贵的物质,如《黄帝内经》里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以奉生身,莫贵于此”。血源于水谷精气,在脉中按一定规律,沿一定方向循环流动,以营养人体内外上下各部组织。若血液不足,即发生血虚症,或血液对人体某一部位的营养或滋润作用减弱,或全身性的血液亏损。在临床上以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妇女月经量少、延期甚或经闭等为主要见症。形成血虚的原因,多由于失血过多,所耗之血一时未能补充;或脾胃功能减退,血液生化不足;或七情内伤过度,阴血暗耗;或为淤血不祛,新血不生所致。血虚给人们带来的生理、病理性危害是很严重的,必须及时进行补血。
血虚的各种表现
血虚分为一般血虚、肝血虚、心血虚和心脾两虚。
●一般血虚:面色无华或萎黄,头晕眼花,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无力。
●心血虚:在一般血虚见症的基础上,又兼见心悸、怔忡、健忘多梦、失眠等症。
●肝血虚:在一般血虚见症的基础上,又兼见眩晕、眼花、手足发麻、肢体拘挛、爪甲干枯、睡眠不安、月经不调或经量明显减少等症。
●心脾两虚:在心血虚的见症基础上,又兼见食欲减退、神疲乏力、月经不调、崩漏失血等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