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讲到“气寒气凉 行水渍之”,意思是人们要用水浴的方法驱散体内的寒热邪气。
据历史记载,殷代的贵族不但用热水沐浴,还用煮热的淅米泔汁来沐发,据说可使皮肤保持白嫩光滑,古人把煮热的淅米泔汁称为“潘”,用途就是供人洗面沐发。
沐浴不仅是一种清洁皮肤,促进血液循环的卫生方法,而且还是一种简便的治病方法。“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
宋代出现了营业性的澡堂,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说“所在浴处必挂壶于门”,“挂壶”成为浴堂的标记。
梳头、洗脚是有益长寿的事。梳头不单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养生。明代沈仕的《摄生要录》中说“发宜多栉”栉即梳头。明代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说“修养家谓梳为木齿丹,云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容颜悦泽”。 梳头有疏通经脉,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延年益寿的作用。一位研究养生的专家说“男子之所以比女子短寿,就因为极少梳头”。
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注意药浴,用作沐浴的药有中药的芳香剂,还有酒、醋、明矾、茶、桔皮、盐等,中药飞扬草,用来煮水给小孩洗澡,治皮肤瘙痒。端午节用草药洗澡。 产妇药浴主要用木黄连,益母草,打不死(菟丝子),猪胆四味药一起煮水,木黄连切碎,洗一个月,产妇和孩子都要洗,产妇可以消毒,预防皮肤病。
沐浴也有许多的禁忌。元代李鹏飞《三元延寿参赞书》中讲到“时病新愈,冷水洗浴,损心胞”,是说人大病以后,不能用冷水沐浴,人全身大汗时不能用冷水沐浴,“因汗入水,即成骨痹”。人在太饿或太饱之后不能沐浴。清代的曹庭栋在《老老恒言·盥洗》中指出,洗澡水不能太热,还特别指出老人沐浴时间不能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