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原产地;茶树的种植,茶叶的药用以及饮用,最早都是从中国开始的。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见,作为一种益生饮品,茶叶的发现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的神农氏。传世的《神农食经》里就有“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而“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更是一则流传千古的民间传说,其中的“荼”就是茶的古字。可见,同琴一样,茶文化的起源也是很久远的,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有趣的是,如果传说属实,那么,琴和茶都和炎帝神农氏有关,琴与茶结缘,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茶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以茶为载体,以能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为宗旨,包括有关茶的礼仪、风俗、茶法、茶规、茶技、茶艺、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文学艺术、辞曲歌赋等。 如果我们对比研究一下中国琴学和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可以见出两者是很类似的,这也件很耐人寻味的事情,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 琴茶技艺 谈论琴道离不开操琴技艺,同样,谈论茶道也离不开煎茶技艺。 琴,也称七弦琴,又有雅琴、素琴、玉琴、瑶琴等美称。近代以来为了和其它乐器相区别,才定名为“古琴”。操琴也称作操缦、抚琴、弄琴、鼓琴、弹琴等,是历代文人雅士用于修身养性、甚至体悟至道的“明德之器”。正因如此,历代琴家都十分重视操琴技艺。操琴技艺最主要的就是指法和手势。相传“指法”创自战国时齐人雍门周,后经两汉、魏晋南北朝历代琴家的继承和发展,至唐时操琴指法大备。唐赵耶利对古代流传下来的指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修订,到晚唐时曹柔始创“减字谱”,以独特的汉语“减字”记述弹琴指法,这在世界音乐史范围是绝无仅有的,成为中国琴学的宝贵文华遗产。流传至今的古琴指法很丰富,大概而言,不外乎左手的“吟、猱、绰、注”和右手的“抹、挑、勾、剔”这“八法”,其它的相关指法都是在“八法”的基础上组合变化而来的。其后历代琴家都十分重视古琴“指法”。北宋·成玉磵《琴论》里说:“指法遒劲则失于太过;懦弱则失于不及,是皆未探古人真意。”这是讲用用指技艺的。清·陈幼慈《琴论》里则说:“然则抑扬顿挫,非蓄音不可,蓄音非指下轻重急徐、断连得法不可。”这是讲用指奥妙的。 “指势”则指弹琴时左右手的“形势”,和指法合称“指法合势”。指势在操琴过程中很重要,来源也很久远,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汉代蔡邕的《琴赋》,其中有“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指掌反覆,抑按藏摧。”的句子。唐·赵维则《弹琴法》引用赵耶利的话说:“弹琴两手必须相跗,如双鸾对舞,两凤同翔,要在附弦作势,不在声外摇指。”流传至今的左右手指势约有十八种,如“商羊鼓舞”、“鸣鹤在阴”、“幽谷流泉”等,对于后人修习操琴技艺非常有帮助。 琴人为达到体悟中国琴道的目的,对于操琴技艺是十分讲求的。唐·薛易简《琴决》里说:“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着易分……殊不知志士弹之,声韵皆有所主也。”明·徐上瀛在《溪山琴况》里更指出:“大音希声,古道难复,不以性情中和相遇,而以为是技也,斯愈久而愈失其传矣。”可见,操琴技艺应以琴道为核心,以声感人,以韵动人,最终以道化人。 何谓琴道?何谓茶道? 最早关于“琴道”一词的记述是东汉桓谭的《新论》,其中专设“琴道”篇章,用以记述琴事。在我国古代,古琴艺术比一般音乐艺术有着更为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不仅可以修身养性,更可以思兼天下,正如宋代朱长文《琴史》所谓的:“夫心者,道也;琴者,器也。本乎道则可以用于器,通乎心故可以应于琴……故君子之学于琴者,宜正心以审法,审法以察音。及其妙也,则音法可忘,道器冥感,其殆庶几矣。”其后蔡邕《琴操》、嵇康《琴赋》、薛易简《琴决》、朱权《神奇秘谱》、杨西峰《重修真传琴谱》、徐上瀛《大还阁琴谱》、祝凤喈《与古斋琴谱》等,都是将琴作为修身养性的“道器”来看待的,而非仅仅只是一件乐器。直至一九三七年的《今虞琴刊》里,仍有“琴道”一词出现。这大概也是历代文人雅士乃至王宫贵胄以及方外修真之士喜欢琴这一乐器的主要原因吧。 道家学说对琴道意趣影响颇深。道家倡导清静无为,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切都应该遵循自然变化,不要进行任何人为干预和改变。《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又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种大音希声的理念在庄子那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发挥,《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人籁尚有人为的成分在里面,地籁仅仅是“众窍”而已,只有天籁纯是自然之声,无相之音,是真正的“大音”。琴的发音机理极其简单,琴弦在琴板上振动就产生了声音。这是纯粹的自然之声,是“大音”,是“天籁”。琴的音量并不大,特别是在吟猱时,只有夜深人静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变化和奥秘。但细微中蕴育着恢弘,婉丽中包藏着刚劲,如果我们用心谛听,如奔雷惯耳,如松涛澎湃,宽博宏大,震人心旌,是真正的“大音”,足以振聋发聩,涤荡心志。而这——正是琴道的旨趣所在。 道家的无为思想在茶道中也影响深远。《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饮茶而言道,这个“道”并不是人为造作、规定的,而是自然法则的一种体现。茶道的根本目的就是如何冲泡好一碗茶,叶与水的互相交融、感化就构成了一碗茶汤。茶汤的汤色、香气、滋味、气韵都是纯自然的,是自然法则在茶碗里的展示和再现。我们修习茶道,就是要将茶汤中的自然法则充分显示出来,顺茶理,合茶性,通茶道。通过茶事实践,了悟茶汤的真谛,体悟茶中至道。此时没有纷争,没有机心,也没有是非,仅仅是为了冲泡好一碗茶汤而已。这是真正的无为——茶道的无为。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对中国琴道、茶道的影响是颇为深远的。 另外,佛家学说对琴道、茶道的影响也很大。其中又以禅宗的影响最为广博和深刻。北宋·成玉磵在《琴论》中说:“攻琴如参禅,岁月磨练,瞥然有省,则无所不通,纵横妙用而尝若有余。”可谓深得琴中三昧。 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为标榜,讲求当下承当,脱落语言思维藩篱,也就是所谓的“顿悟”。顿悟是建立在岁月磨砺的基础上的,也是就“理入”和“修证”要结合。就琴道而言,没有数十年的操缦工夫,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高尚的道德操守,是很难探究中国琴道幽玄的,也就谈不上顿悟了。可以这样认为,禅宗是中国琴道的“弦外之音”。 禅宗对茶道的影响也是如此。禅宗论茶,有“茶禅一味”的说法,据说宋代高僧圆悟克勤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流传东瀛。在这里,禅味即是茶味,茶味即是禅味,茶禅互参,禅茶不二,成为我们体悟至道的方便法门。茶人饮茶也如同古代的禅师参禅一样,最害怕心有所执,最忌讳“着相”。如果我们过分沉湎于茶汤的色、香、味、气韵这“四相”的话,最容易在“茶海”里迷失,甚至有“走火入魔”的危险。只有空掉茶汤“四相”,才能够真正“因茶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