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 ,无奇不有 ,四季更替 ,寒暑分明 ,人们在这样一种变化莫测的大环境中生活 ,为了更好地保持健康的体魄 ,少生病 ,或不生病 ,寿登百岁不是梦。多少年来我们的祖先总结有一条基本原则 ,就是顺应自然 ,养生首要。
当今 ,人类以自己柔弱的躯体 ,面对威力无穷的大自然 ,可谓“顺者昌 ,逆者亡” ,企图“人定胜天”还为时过早。自然界的变化让我们体会最真切者 ,莫过春夏秋冬的变替 ,以致寒热温凉对人体的影响 ,前些日子的骄阳似火与近日的秋风送爽 ,人们的感受大不一样。
中医学在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中 ,处处强调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 ,称“天人相应” ,告诫说“要顺四时而适寒温”。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受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 ,于是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 ,人体的五脏六腑 ,四肢九窍 ,皮肉筋骨脉等的功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春夏秋冬四季是万物由生而死 ,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 ,人们顺应四季养生就能健康少病长寿 ,反之则可能患病夭折。
春夏秋冬 ,四季交替 ,太阳升降 ,月亮盈亏 ,暮去朝来 ,花开花落……万物都在按自己的规律不停地运动着 ,各种生物也随四季、昼夜的循环交替显现节律周期 ,而人体的生命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大自然节律周期的影响 ,如表现为“生物钟”等。
前人为了更好地顺应自然 ,常以“节气”来指导人们衣食住行和农事劳作。至今 ,中医看病还时刻不忘节气 ,在养生保健方面认为在春夏阳气当旺之季 ,要保护体内阳气 ,以免阳虚致病 ;秋冬阴气当旺之季 ,要注意体内真阴的保护 ,以适应来春阳气之发动 ,《内经》称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是养生固本大原则 ,不可违背。否则必然会损伤正气 ,导致病害。
以目前的秋季为例 ,古人谓“春华秋实 ,仓积容满” ,是收获的季节。其实秋三月还需分孟、仲、季三个不同阶段 ,立秋、处暑 ,暑气未消 ,秋阳余炎 ;白露、秋分 ,金风送爽 ,玉露初凝 ;寒露、霜降 ,碧空如洗 ,大雁南飞 ,是“阳消阴长”逐步转凉过程。秋季的起居也应随着阳光的收敛 ,燥气的影响调整睡眠时间 ,《内经》说应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有研究发现 ,对脑血栓或缺血性脑血管病 ,秋天的晨练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有利于减少血栓形成 ,可改善脑功能和智力 ,这可能与秋季空气中负离子较多有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