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汇入时代大潮——作曲家晓河先生
 
张骥良 孙一平

盛夏时节,我们专程叩访了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获得者、作曲家晓河。坐在晓河先生家的客厅里,听他讲述那过去的故事,84岁的老音乐家神采飞扬,举手投足间仍洋溢着军人的风采。我们的心随着他的讲述,去追寻那逝去的岁月。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那清新明朗的旋律,飘进了我们的耳鼓。写于建国初期的这首作品,至今听来还是那么富有感染力。
那是1952年,作曲家晓河先生正在舟山群岛体验生活。一天,在一座山上,他被山上飘扬的红旗和一群年轻人的劳动吸引住了。对于一个从事创作的人,没有强烈的好奇心是不行的。他马上奔过去,和那群年轻人聊了起来,才知道他们是勘探队员。后来他常往山上跑,便和这群勘探队员成了朋友。当大家得知眼前的这位年轻人是位作曲家时,便恳切地对他说:“你为我们勘探队写首歌吧!”
在晓河的内心世界里,早已有了创作冲动。恰在这时他收到了北京群众艺术馆寄来的活页歌词,里面正好有佟正贤的一首歌词《勘探队之歌》。词作者的灵感与作曲家的激情汇合了,只用了一天时间,一首节奏舒展、曲调优美的谱子,便从晓河先生的心灵里流淌了出来。这首歌在上海《广播歌逊上一经发表,便像长了翅膀,很快飞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成了50年代年轻人都爱唱的歌曲,直至唱响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的大型文艺晚会上。
一本《各国国歌汇编》摆上了晓河的案头。这位爱学习,肯钻研的音乐家,无意间拿起它读了起来。对于音乐书籍,他的习惯是边读边哼唱。当他翻到第98页,《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国歌》呈现在他的眼前。这首歌的旋律好熟悉呀!这不是我的作品吗?为了印证自己的记忆,他找出了已经发黄的一页手迹,和这首《国歌》一对照,果然也是出自晓河先生之手。
那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事了。1962年11月,葡属几内亚工会代表团应邀来华访问。在人民大会堂出席文艺晚会时,晓河作曲的《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台湾》,令非洲朋友们异常兴奋。代表团团长找到全国总工会负责人,希望这位作曲家为他们国家写几首类似的歌曲,鼓舞他们的人民拿起武器,与殖民主义者进行殊死的斗争。晓河从音协接受任务后,便查找资料,结合非洲音乐的特点,由诗人程光锐先生作词,写出了《独立之歌》。他的作品的军乐录音和乐谱通过中国音协转到全国总工会,再送到非洲朋友的手中。这件事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过去了。1975年7月5日,佛得角共和国从几内亚比绍独立出来,成为了两个国家,这首歌曲自然成为了两个国家的国歌。
现如今,这两个国家的国歌的署名都不是晓河,晓河向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声明,为了国际友谊,自愿放弃该国歌的著作权。晓河幽默地说:“我为中非友谊做了点贡献,用我的歌声驾起了国际友谊的彩虹。”
听晓河先生谈音乐创作,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他的心依然年轻,创作激情永远那么旺盛。
70年代末期的晓河先生已经60岁了,花甲之年的他仍心像青年,在中国青年报上读到肖华将军的文章《把青春献给新的长征》,这题目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晓河打电话给他的这位江西老表、老领导,希望他写能沿用这个题目写首歌词。肖老欣然应允,很快就把歌词在电话里传给了他。这位历经战争烽烟的老作曲家,随即用满腔的激情歌唱新的长征。歌曲很快就在全国青年中流行开了,被团中央评为优秀共青团歌曲之一。两年之后的1980年,清华大学的同学们提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表达了改革开放年代年轻人的热切心愿,说出了广大青年学生的心里话。青年学生们美好的心愿,又一次触动了老作曲家的创作激情。一串串坚定、豪迈的音符,再次从晓河先生的心底和指尖溢出。歌曲又一次在广大青年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又一次回荡于北疆热土、南国椰林。
晓河先生创作了几百首歌曲,许多歌曲都能唱遍全军、全国,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通读了先生赠我的《在我的大学里》音乐论文集,又听了他的歌曲录音,答案不问明自。他的歌曲扑面而来的是强烈的时代气息。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而是形象思维式的艺术思考,是对时代变革的准确把握,是作曲家的心声和时代步伐声的吻合,作曲家的艺术感觉,理性思考,审美意识,音乐语言与艺术表现力,激情与创作,完完全全汇入了时代大潮,成为这奔涌潮中一个个闪光的音符。
晓河先生歌曲创作的另一个特点,依笔者颇为粗浅的见解,是易学、易唱、深入浅出。这与当今歌坛上那些唱过就被人遗忘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晓河先生的作品之所以流传广,流传快,为人们爱唱而耐唱,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它真实反映了时代生活。不是创作于书斋,而是创作于枪林弹雨、弥漫硝烟中,创作于勘探队员劳动的山冈,创作于农夫劳动的田间地头。另外一个原因是,写歌的人想着唱歌的人。他的音乐语言简洁,节奏明快,是从唱歌人接受习惯、接受能力出发,而不是一味地从表现自我、表现个人情感、玩技巧出发。它求新求深、个性鲜明,显然成为了能够广泛流传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我在写作这篇人物专访时,正赶上毛泽东那篇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捧读、聆听先生的音乐作品,才深切地感悟到,晓河先生不正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坚定实践者吗?
晓河先生是一位乐观、性格开朗的老人。从事音乐创作数十载,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那首唱遍全国的《勘探队之歌》首次发表仅仅得了8元钱稿费。“文革”之前这首歌曲几经转载,共得稿费24元。先生说到此处,笔者为知识的如此贬价而感到些许怅惘,而先生却爽朗地笑了。数十载的辛勤笔耕,从不在乎稿费几何,他却乐此不疲。因人民需要他的歌,时代需要他的歌,平衡的心态加上每天上午一小时的室外活动,使先生的身板依然硬朗。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未中断过艺术创作的脚,虽然年迈,但仍勤奋笔耕。出于居安思危的责任感,他写了些军旅歌曲;出于对儿童的爱心,他写了些儿童歌曲。而对于打牌、下棋、养宠物之类的娱乐,他老人家一点也不爱。除了每天坚持锻炼,其余时间多用来读书看报和写作。
此外,言谈中晓河流露着对往事的深情回忆。他感慨地说:”多少战友都为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为建立新中国而前仆后继,直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是留恋昔日峥嵘岁月,怀念牺牲的亲爱战友埃我这革命战争的幸存者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这位作曲家又像一位诗人,他不时朗读着富有韵味的几句诗话:“人生易老/青春常驻/小事不在乎/大事不糊涂/鞠躬尽瘁/为民服务。”晓河对晚年生活亦十分乐观。他在诗中写道:“老有所养,其乐无穷/老有所学,其乐无穷/老有所为,其乐为穷/老有所乐,其乐无穷。”我深深地感到这些诗话正是他的人生哲理,也是他思想情操的写照。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