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秋千风筝
 

秋千风筝

清明作为节气,意思是清和明丽。清和明丽的日子,微风和煦,绿草如茵,
正是户外游戏的最好时候。这个时节的游戏很多,诸如荡秋千、放风筝、斗草、
蹴鞠、拔河,这里只介绍前两种。

秋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起于汉武帝的后宫之戏,本来叫" 千秋" ,后
来颠倒过来,并且加" 革" 旁成了鞦. 所以明人陈卧子的诗说:" 禁苑起山名万
岁,复宫新戏号秋千。" 另一种说,认为秋千并不是中原的产物,而是北戎的一
种健身游戏,目的是锻炼敏捷性。《古今艺术图》说:" 秋千,北方山戎之戏,
以习轻矫者。" 这种游戏大约在民族交往频繁的南北朝时传入内地,人们多在春
天" 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袨服,坐立其上,推引之" (《荆楚岁时记》)。到唐
代,荡秋千的习俗在宫禁苑囿中十分盛行。由于秋千轻荡,飘举欲仙,浪荡皇帝
唐玄宗看入了迷,就给它起了一个很有些机趣的称谓——" 半仙之戏".宫禁中的
这种习俗自然传到了都城长安,士女们竞相仿效,风靡一时。诗人王建的一首《
秋千词》写尽了这种游戏的风流况味: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

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中鸟翼。

下来立地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

傍人送上那是贵,终赌明珰斗自起。

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

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始为愁。秋千之戏,一直到近现代北方仍然存在。
每当春季天暖之时,孩子们就来到野外,找两棵平行而相距适度的大树,把牛毛
绳或麻绳的两头拴在树上,一人坐在绳子上,别人推送,来回飘荡;或者足可点
地者,自己借力荡起来,再借耸动身体之力连续荡下去。胆子大一些的男孩,则
站立在绳子上,借助站起、下蹲的力道来回飘荡,呈现男子的力量与矫健之美;
女孩子们体轻,荡得高些,再加轻飘的花衣裳,煞是好看。

放风筝也是一种至今仍然盛行的民间娱乐活动,而且十分普及,较历史上的
任何时代都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是在阳春,还是在仲秋,甚或是夏天、
冬日,城市广场或乡村郊原都会有一只只美丽的风筝放飞起来,装点蓝天,装点
人们的生活。

风筝最初并不是一种娱乐工具。相传最早的风筝是春秋时期的公输般发明的
木鸢,而这种木鸢是一种侦察工具。又传风筝是汉代的韩信发明的,他用纸鸢量
未央宫的远近,打算掘隧道打进宫里去。后来梁武帝被侯景包围在台城的时候,
也用纸鸢告危求援。到了唐代,风筝才成为一种娱乐工具,但只限于皇宫和贵族
子弟游玩。《燕京岁时记》引《日下旧闻考》就说:" 五代汉季,李邺与隐帝作
纸鸢,于宫门外放之。" 北宋以后,放风筝开始流行于民间,而且日盛一日,成
为今天的情形。

风筝别称纸鸢,此外也叫风禽、纸鹞等。这些称谓都与禽鸟相关,概了其能
飞的特点。而称作风筝,则是因为在鸢首缀一个小竹筒,风入筒中,其鸣如筝。
这有些像绑在鸽子身上的风笛。而更有在风筝上装置简单簧片琴弦的,叫" 鹞琴
".明清以来,风筝的制作日趋精巧,以至于曹雪芹竟心为所动,撰著《南鹞北鸢
考工记》,记载了几十种扎、糊、绘、放风筝的工艺。此时的风筝,已经不只是
一种娱乐用具,也成了一种工艺品,并出现了并不以施放为目的而是用来作装饰
品的风筝。

放风筝旧时还有一些讲究。比如上海郊区放风筝忌讳断线,而断线风筝落入
人家被视为不吉,要采取某些消灾措施。而在更广大的地区,春天放风筝时要剪
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去,俗说如此灾难祸患也就随之飘去,一年平安吉祥。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