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花朝节
 

花朝节

花朝、月夕,这是中国岁节之中安排最妙的两个节日,由此,不难看出民众
在此动用的心力。仲春百花盛开、繁花似锦的时候安排一个花朝,仲秋天高气爽、
月朗星稀的时候点缀一个月夕,其间,人的心智的美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花朝与花神

与月夕相对,花朝的节期应该是仲春之中,即二月十五。" 二月望为花朝节。
盖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
夕也".(《中华全国风俗志。浙江杭州》)不过,由于历史的和地理的原因,花
朝节期诸说歧出,有二月初二、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不过,后来人们提到
花朝,基本上固定在了二月十二,这一天也叫百花生日。

花朝节俗至晚在宋代已经形成,南宋的《西湖游览志余》、《梦粱录》就有
相关节俗的记载。《梦粱录》" 二月望" 条说:" 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
俗,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望之时,最堪游赏。" 花朝节的信仰基础是所谓百花生
日、花王诞辰、花神诞辰。关于花王、花神,历来说法不一。又传说花神不止一
位,因而有" 十二位花神" 之称。《镜花缘》等书还把花神和唐代女皇武则天联
系起来。据传,洛阳牡丹等十二花神在天上犯了罪,被玉皇大地贬到了人间。又
说十二花神为十二月花神,分别掌管一年十二月的花卉。民间为纪念享祀花神,
有的只是设神位,有的地方则建有花神庙。

花朝节的节俗活动也和其节期一样,因时代和地点而异。主要的活动有纪念
享祀花神,有赏红、种花,还有独特的节日游戏" 扑蝶会".纪念、享祀花神,除
设神位敬香祭祀外,更有盛大的花神庙会。北京西南郊有花乡,这个乡有北京著
名的花神庙。此庙始建于明代,庙门上悬有" 古迹花神庙" 匾额,前殿供有花王
诸神及各路花神的牌位。花农都在花神诞辰的二月十二到花神庙进香献花;三月
二十九,附近各档花会照例到此献艺,谓之" 谢神" ,甚至要搭台唱" 野台子"
戏。南京每年二月十二百花诞辰和九月十六菊花诞辰为祭神庙会之期,届时花农
打着旗子,携香烛祭品到庙里顶礼膜拜,祈花神保佑花事兴盛。

二赏红、种花、扑蝶会

花朝种花,其逻辑就如同莲诞植莲、竹醉日移竹一样,民众认为在这个特定
的日子里插种、移接花木容易成活,所以就多有种花之举。由此,花朝也被称为
" 种花期" 、" 插花节".扑蝶会是甚至在花朝形成节日以前就存在的一种春季游
戏。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就记载说:" 长安二月间,士女相聚,扑蝶为
戏,名曰'''' 扑蝶会''''." 这里只说在二月,未提及花朝,但时间基本上吻合。宋代
诗人杨万里的《诚斋诗话》则明确指出是在花朝:" 东京(开封)二月十二日曰
花朝,为扑蝶会。" 后来的杭州地方志也说:" 是北宋时有扑蝶之戏" ,所说应
该是在南宋都城临安(杭州)。从自然物候来看,春暖花开时节,是莺歌燕舞之
时,更是蝶舞蜂飞之时。而蝴蝶不仅与花相恋,又十分美丽,性情也很是温婉宜
人,所以人们就必然要作扑蝶之戏了;而参加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扑蝶之会。拟
想二八少女身着罗裙,手执纨扇,皓腕凝雪,娇态可掬,这扑蝶该是怎样的旖旎
动人!

不过,尽管《荆楚岁时记》所记扑蝶会的参加者为" 士女" ,但这种游戏还
是以少女少男为宜,大老爷们儿参与总有些煞风景。当然,大老爷们儿也不甘心
在这样的日子里枯寂终日,于是出门去赏红。

赏红也就是赏花,是一种很有韵致的节俗。正如《帝京岁时纪胜》所记:"
十二日传为花王诞日,曰花朝。幽人韵士,赋诗唱和。春早时赏牡丹,惟天坛南
北廊、永安门内张园及房山僧舍者最胜。" 更有用彩色布条、纸条挂于花枝的。
《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述江苏吴中此俗说:" 二月二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
郎,剪五色彩绘,粘花枝上,谓之赏红。" 又记述江苏吴中此俗说:" 十二日花
朝,闺中裁红,系之花木,风来招展,红绿参差,亦春光之小点缀者。" 而在云
南大理,人们则要在花朝把自家的盆栽花木摆在门口,搭成一座座花山,形成一
条条花街。而当地、附近的人们盛装观赏,人众兴浓,蔚然大观。

赏红习俗,大约起源于唐代的护花幡。据唐人小说记载,当时有位叫崔玄微
的文人游园时碰到几位美人,美人们说她们怕恶风,经常乞求十八姨庇护,后来
得罪了十八姨,不再能依恃其庇护,因此请求崔氏在每年的二月初一作一个红幡
挂于花枝,上面画日月星辰等,如此即可免难。崔氏如法照办,到那天,暴风把
树都拔了起来,唯独苑中的繁花安然无恙。后来,这种红幡就被称作护花幡。

护花幡的时代已经离开我们一千多年了,赏花、莳花之举则于今更盛。是啊,
大自然惠赠的那份美丽,我们怎能不欣赏、护持。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