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心经.六祖坛经.金刚经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人们正确认识民族历史的同时,得到爱国主义教育,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它们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髓,它们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使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得以发扬光大,精选我国历代经史子集名著多种。选取我国古代哲学、历史、地理、文学、科技各领域具有典型意义的不朽历史巨著,又兼及历史上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著名选本。精选中国历代经史子集名著百部,内容涵盖古代哲学、历史、地理、文学、科技各领域具有典型意义的不朽历史巨著和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著名选本,以古籍名著今译的形式奉献给读者。

《心经》

《心经》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由玄奘译。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

这部经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就相当于释迦牟尼佛的心脏一样,收于大正藏第八册。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被焚”等语,似宋辽时期此书已入经录。

《六祖坛经》内容:

自序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决疑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妙行品第五
忏悔品第六
机缘品第七
顿渐品第八
护法品第九
付嘱品第十

《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 :指金刚石,以喻坚利之意,历百劫千生,流转六道,而觉性不坏。即以金刚之坚,喻般若体;以金刚之利,喻般若用。

目录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第三品 大乘上宗分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第八品 依法出先分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第二十五品 化天所化分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分
第三十品 一会理相分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般若 :为梵语,华语当译为妙智慧。
波罗蜜:众生因有我执,故陷於烦恼之苦海。倘能从生死烦恼苦海,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为到彼岸,即脱离了苦海。
顿悟 :就是一闻法,就知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立即开悟,而明大道。(六祖惠能)
渐悟 :由信而解,解而行,行而证,次第渐修,也可悟入。顿渐虽殊,而到彼岸则一也。(神秀)
经:经字当径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
此经年代约当我周穆王九年时,佛陀於中印度舍卫城南边的给孤独园说法。

本经为姚秦时之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三藏是指经藏(佛所说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论藏(所说的法相问答,及佛弟子或佛灭后,诸菩萨所解释的经义,与辩论法相的典籍)。
佛讲这本经,是说如来的心法。以断疑生信为主,以离相为宗,以无住为体。真空之妙,并不在言语行迹间,实不得已而言之也。所以经旨宏深,颇难了悟。倘若诵经之人,不知道经解;看经之人,不知道佛言,就是烂熟经文,也是茫无所得,更何能谈到以心传心,见性成佛的道理呢?
惠能大师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全部金刚经,共分三十二分,是梁昭明太子所分的。古藏真经,并无此界分。
佛教运用“金刚”来形容教法的坚固和能够破斥外道,而不被外道所破坏。由于人们认虚为实、认假为真,所以顽固地执著自我和外部客观世界是真实的,由此造作无量无边的身业、口业、意业,并且受这三种业力的牵引、拖累,以致长劫地生死轮回,经受不可言状的种种痛苦,始终无法获得自由和解脱。在佛教释义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靠着无上智慧的指引,就能够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最终到达涅槃寂静的彼岸,这就是本经题的深刻涵义.

《金刚经》经本佛祖说:“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的沙粒,每一粒变成一条恒河,这么多条恒河的沙粒多不多呢?”须菩提答道:“光一条恒河的沙粒变成的恒河就无数可计了,何况这么多条恒河的沙粒呢!”这时佛告诉须菩提:“这么多恒河的沙粒,每一粒再变成三千大千世界,假如有善男子、善女人用珍贵的七种宝贝装满这么多三千大千世界,然后用这些珍宝去作布施,那他(她)得的福德多不多呢?”毋庸置疑,多得无法形容了。佛进一步讲:“若善男子、善女人,即使能够理解、接受本经中的四句偈诗,然后给别人解释,那么他(她)得到的福德,比布施那么多三千大千世界珍宝的人得到的福德还要多。” (宇宙无限,生命无限,智慧无限)
  
“假如有人早晨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和生命来进行布施,上午也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和生命来进行布施,下午还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和生命来进行布施,像这样布施无量百千万亿劫的时间,那么这个人所得的福德真是不可思议、难以言表了。可是假如另一个人听了这部经,完全信任,没有怀疑,那么他得到的福德,比前面无量亿劫每天布施三恒河沙那么多身体和生命的人所得的福德还要多,如果他再去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那他的福德就更加殊胜无比了。”

佛在《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揭示了宇宙间至高无上的终极真理,佛告诉尊者须菩提,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佛,以及他们取得的无上正等正觉,都可以自这部经所讲的内容获得。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悟而至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今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今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法空。

悟语: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利?

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念心行,则心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

空心静坐。

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

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

心量大事,不行小道。

当念之时,有妄有非。
无住无往亦无来。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

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

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

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悟人自净其心。

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

一切善恶好丑,境与心,都属幻影,虽是习气,毕竟污染不得,系缚不得,是以恶人无有变不好,发大心人,无不成佛者。

又看心观静,不动不起,可执成颠,此名作病,以心住于法也。凡不明心要,欲于坐禅中死求定相,最易中病,越用功,心越呆,不知所化,转失般若灵机妙用。

昔有马祖坐禅求定,冀可成佛,南岳大师磨砖成镜以喻之,患其执取事相,不启大机大用也。是以下手先令息妄,亲见寂灭真如之实相,心本不有,何心可看,原本清净,观即不净,以此为功,便立人我,不动不起,何异压制。


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

本性自净自定,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心念不起,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

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

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

心不执著,敬上念下。

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

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心自度。

色身是舍宅,不可言皈,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性中有三身佛。

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之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会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皆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