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国学名言全记录
 
《周易》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
  
  2、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乾·文言》
  
  3、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乾·文言》
  
  4、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乾·文言》
  
  5、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乾·文言》
  
  6、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乾·文言》
  
  7、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相》
  
  8、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坤·文言》
  
  9、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坤·文言》
  
  10、括囊无咎无誉,盖言慎也。《坤·文言》
  
  11、蒙以正养,圣功也。《蒙·彖》
  
  12、君子以果行育德。《蒙·象》
  
  13、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否·象》
  
  14、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谦·彖》
  
  15、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谦·象》
  
  16、君子以向晦入宴息。《随·象》
  
  17、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蛊·上九》
  
  18、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大畜·彖》
  
  19、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大畜·象》
  
  20、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颐·象》
  
  21、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大过·象》
  
  22、君子以虚受人。《咸·象》
  
  23、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恒·彖》
  
  24、君子以立不易方。《恒·象》
  
  25、君子以非礼弗履。《大壮·象》
  
  26、君子以自昭明德。《晋·象》
  
  27、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家人·象》
  
  28、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家人·象》
  
  29、君子以同而异。《睽·象》
  
  30、君子以反身修德。《蹇·象》
  
  31、见险而能止,智矣哉。《蹇·彖》
  
  32、君子以惩忿窒欲。《损·象》
  
  33、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象》
  
  34、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升·象》
  
  35、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困·彖》
  
  36、君子以致命遂志。《困·象》
  
  37、君子以正位凝命。《鼎·象》
  
  38、君子以恐惧修省。《震·象》
  
  39、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彖》
  
  40、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象》
  
  41、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丰·彖》
  
  42、君子以朋友讲习。《兑·象》
  
  43、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小过·象》
  
  44、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既济·象》
  
  45、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系辞上》
  
  46、乐天知名,故不忧。《系辞上》
  
  47、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系辞上》
  
  48、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系辞上》
  
  49、劳尔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系辞上》
  
  50、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系辞上》
  
  51、慢藏诲盗,冶容诲淫。《系辞上》
  
  52、几事不密则害成。《系辞上》
  
  53、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系辞上》
  
  54、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系辞上》
  
  55、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系辞上》
  
  56、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系辞上》
  
  57、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系辞上》
  
  58、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系辞下》
  
  59、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系辞下》
  
  60、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以恶小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最大而不可解。《系辞下》
  61、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系辞下》
  
  62、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系辞下》
  
  63、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系辞下》
  
  64、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序卦》
  
  《毛诗》
  
  65、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邶风·柏舟》
  
  66、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邶风·雄雉》
  
  67、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卫风·淇奥》
  
  68、如日之恒,如日之升。《小雅·天保》
  
  69、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鹤鸣》
  
  70、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小雅·节南山》
  
  71、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小雅·正月》
  
  72、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小雅·正月》
  
  73、黾勉从事,不敢告劳。《小雅·十月之交》
  
  74、凡百君子,各敬尔身《小雅·雨无正》
  
  75、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小雅·小旻》
  
  76、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雅·小旻》
  
  77、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小雅·小宛》
  
  78、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雅·小宛》
  
  79、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小雅·小弁》
  
  80、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大雅·板》
  
  8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大雅·荡》
  
  82、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大雅·抑》
  
  83、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大雅·抑》
  
  84、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大雅·烝民》
  
  85、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周颂·敬之》
  
  
  《尚书》
  
  86、慎厥身,修思永。《皋陶谟》
  
  87、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皋陶谟》
  
  88、无起秽以自臭。《盘庚中》
  
  89、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洪范》
  
  90、沈潜刚克,高明柔克。《洪范》
  
  91、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洪范》
  
  92、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酒诰》
  
  93、节性,惟日其迈。《召诰》
  
  94、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无逸》
  
  95、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它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秦誓》
  
  96、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秦誓》
  
  《伪古文尚书》
  
  97、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大禹谟》
  
  98、作善,降之百祥;做不善,降之百殃《伊训》
  
  99、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太甲中》
  
  100、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说命中》
  
  101、学于古训乃有获。《说命中》
  
  102、帷敩学半。《说明下》
  
  103、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泰誓上》
  
  104、同力度德,同德度义。《泰誓上》
  
  105、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泰誓中》
  
  106、树德务滋,除恶务本。《泰誓下》
  
  107、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旅獒》
  
  108、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旅獒》
  
  109、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周官》
  
  110、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君陈》
  
  111、世禄之家,鲜克由礼。《毕命》
  
  《逸周书》
  
  112、于安思危,于始思终,于迩思备,于远思近,于老思行。《程典》
  
  113、若农之服田,务耕而不耨,维草其宅之;既秋而不获,维禽其飨之。人而获饥,云谁哀之?《大开武》
  
  114、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武顺》
  
  115、无转其信,虽危不动。贞信以昭,其乃得人。上危而转,下乃不亲。《大戒》
  
  116、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生于己,名生于人。《谥法解》
  
  117、惟祸发于人之攸。《芮良夫》
  
  118、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饰言无庸,竭行有成。《芮良夫》
  
  119、敬思以德,备乃祸难。难至为悔,悔将安及?《芮良夫》
  
  120、文之美也,而以身剥;自谓智也者,故不足。《周祝》
  
  121、肥豕必烹,甘泉必竭,直木必伐。《周祝》
  
  《春秋左传》
  
  122、大义灭亲。《隐公四年传》
  
  12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庄公二十四年传》
  
  124、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庄公二十四年传》
  
  125、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僖公九年传》
  
  126、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乎人乎哉!《僖公二十年传》
  
  127、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僖公二十四年》
  
  128、《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僖公二十七年传》
  
  129、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僖公三十三年传》
  
  130、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文公元年传》
  
  131、孝,礼之始也。《文公二年传》
  
  132、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文公五年传》
  
  133、以私害公,非忠也《文公六年传》
  
  134、君子之不虐幼贱,畏于天也《文公十五年传》
  
  135、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成公十三年传》
  
  136、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礼义动作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成公十三年传》
  
  137、福祸无门,唯人所召。《襄公二十三年传》
  
  138、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襄公二十四年传》
  
  139、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襄公二十五年传》
  
  140、君子之行,思其终也,思其复也。《襄公二十五年传》
  
  141、服美不称,必以恶终《襄公二十七年传》
  
  142、善人富位谓之赏,淫人富谓之殃。《襄公二十八年传》
  
  143、君子有远虑。小人从迩,饥寒不恤,谁遑其后?《襄公二十八年传》
  
  144、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襄公三十一年传》
  
  145、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襄公三十一年传》
  
  146、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襄公三十一年传》
  
  147、不义而强,其毙必速。《昭公元年传》
  
  148、君子能知其过,必有令图。令图,天所赞也。《昭公元年传》
  
  149、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昭公七年传》
  
  150、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 《昭公八年传》
  
  151、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逾。义,利之本也《昭公十年传》
  
  152、夫学,殖也;不学将落。《昭公十八年传》
  
  153、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也。《昭公二十五年传》
  
  154、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委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昭公二十五年传》
  
  155、甚美必有甚恶。《昭公二十八年传》
  
  156、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则必有祸。《昭公二十八年传》
  
  157、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利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昭公三十一年传》
  
  158、富而不骄者鲜。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定公十三年传》
  
  159、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哀公元年传》
  
  《国语》
  
  160、夫人性陵上者也,不可盖也。求盖人,其抑下滋甚,故圣人贵让。《周语中》
  
  161、惟善人能受尽言。《周语下》
  
  162、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周语下》
  
  163、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鲁语上》
  
  164、君子能劳,后世有继。《鲁语下》
  
  165、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鲁语下》
  
  166、夫敬,德之恪也。恪于德以临事,其何不济?《晋语五》
  
  167、刚而主能,不本而犯,怨之所聚也。《晋语五》
  
  168、不忘恭敬,社稷之镇也。《晋语五》
  
  169、贤者宠至而益戒,不足者为宠骄。《晋语六》
  
  170、择福莫若重,择祸莫若轻。《晋语六》
  
  171、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晋语六》
  
  172、夫事君者,量力而进,不能则退。《晋语九》
  
  173、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木有枝叶犹庇荫人,而况君子之学乎?《晋语九》
  
  174、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晋语九》
  
  《礼记》
  
  175、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是以得其人之为贵也。《礼器》
  
  176、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丧服小记》
  
  177、问品味,曰:子亟食于某乎?问道艺:子习于某乎?子善于某乎?《少仪》
  
  178、执虚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少仪》
  
  17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180、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
  
  181、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学记》
  
  182、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学记》
  
  183、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学记》
  
  184、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学记》
  
  185、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学记》
  
  186、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也。《乐记》
  
  187、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乐记》
  
  188、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记》
  
  189、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杂记下》
  
  190、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子如执玉,如奉盈,洞洞属属然,如弗胜,如将失之。严威俨恪,非所以事亲也,成人之道也。《祭义》
  
  191、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谓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言内顺于己,而外顺于道也。《祭统》
  
  192、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祭统》
  
  193、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孔子闲居》
  
  194、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怨益亡、民让善。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忠。善则称亲,过则称己,则民作孝。《坊记》
  
  195、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196、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
  
  197、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
  
  198、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中庸》
  
  199、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中庸》
  
  200、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中庸》
  
  201、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中庸》
  
  202、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中庸》
  
  203、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204、天之生物,必因其才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中庸》
  
  205、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其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中庸》
  
  20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
  
  20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208、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行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
  
  209、君子尊学问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
  
  210、居上不骄,居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中庸》
     
  211、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中庸》
  
  212、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中庸》
  
  213、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中庸》
  
  214、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中庸》
  
  215、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表记》
  
  216、君子不以其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表记》
  
  217、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表记》
  
  218、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缁衣》
  
  219、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皆在其亵也。《缁衣》
  
  220、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今是大鸟兽,则失丧其群匹,越月逾时焉,则必反巡。过其故乡,翔回焉,呜号焉,蹢躅焉,踟蹰焉,然后乃能去之。小者至于燕雀,犹有啁噍之顷焉,然后乃能去之。故有血气之属者,莫知于人,故人与其亲也,至死不穷。《三年间》
  
  221、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儒行》
  
  222、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儒行》
  
  223、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儒行》
  
  224、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儒行》
  
  225、委之以财富,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儒行》
  
  226、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变而不可面数也。《儒行》
  
  227、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儒行》
  
  228、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多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儒行》
  
  229、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儒行》
  
  230、博学而知服。《儒行》
  
  231、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儒行》
  
  23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23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大学》
  
  234、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大学》
  
  235、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丧服》
  
  
  《大戴礼记》
  
  236、同声则异而相应,意合则未见而相亲。《保傅》
  
  237、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唯义所在,日旦就业,夕而子省思,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曾子立事》
  
  238、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曾子立事》
  
  239、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不先人,言必后人。《曾子立事》
  
  240、行无求数有名,事无求数有成。身言之,后人扬之。身行之,后人秉之。《曾子立事》
  
  241、君子不绝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则愿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曾子立事》
  
  242、君子祸之为患,辱之为畏。见善,恐不得与焉。见不善者,恐其及己也,是故君子疑以终身。《曾子立事》
  
  243、君子见利思辱,见恶则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曾子立事》
  
  244、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曾子立事》
  
  245、可言而不信,宁无言也,君子终日言不在尤之中。小人一言,终身为罪。《曾子立事》
  
  246、太上乐善,其次安之,其下亦能自强。仁者乐道,智者利道,愚者从,弱者畏。不愚不弱,执诬以强,亦可谓弃民矣。《曾子立事》
  
  247、太上不生恶,其次而能夙绝之也,其下复而能改也。复而不改,殒身覆家,大者倾覆社稷。《曾子立事》
  
  248、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曾子立事》
  
  249、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皆黑。《曾子立事》
  
  250、人之相与也,譬如舟车然,相济达也。己先则援之,彼先则推之。是故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曾子制言上》
  
  251、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视死若归。《曾子制言上》
  
  252、良贾深藏若虚,君子有盛教如无。《曾子制言上》
  
  253、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贤,耻不知而又不问,欲作则其知不如,是以惑暗。惑暗终其世而已矣,是谓穷民也。《曾子制言上》
  
  254、君子进则能达,退则能静。岂贵其能达哉?贵其有功也。岂贵去能静哉?贵其能守也。《曾子制言中》
  
  255、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曾子制言中》
  
  256、鹰隼以山为卑,而曾巢其上。鱼鳖鼋鼍以渊为浅,而蹶穴其中。卒其所以得之者,饵也。是故君子苟无以利害义,则辱何由至哉?《曾子疾病》
  
  257、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志而已矣。《曾子疾病》
  
  258、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货乎如入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与君子游,如长日加益而不自知也。与小人游,如履薄冰,每履而下,几何而不陷乎哉!《曾子疾病》
  
  259、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弗敬则不正。枉者灭废,敬者万世。《武王践祚》
  
  260、安乐必敬。《武王践祚》
  
  261、无行可悔。《武王践祚》
  
  262、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武王践祚》
  
  263、言之善者,在所日闻。行之善者,在所能为。《子张问子官》
  
  264、人情莫不有过,过而改之,是不过也。《盛德》
  
  《论语》
  
  265、人不知,而不愠。《学而》
  
  26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267、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26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学而》
  
  26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270、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271、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27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查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
  
  27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274、君子不器。《为政》
  
  27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27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27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27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
  
  27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不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
  
  280、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
  
  281、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28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28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284、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285、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28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28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288、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289、以约失之者鲜矣。《里仁》
  
  290、君子于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291、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
  
  29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293、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
  
  294、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
  
  295、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长》
  
  296、伯夷与叔齐,不念旧恶,远是用希。《公冶长》
  
  297、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
  
  29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299、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300、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30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30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30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30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30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30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307、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
  
  308、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宁固。《述而》
  
  30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310、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泰伯》
  
  31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312、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
  
  313、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314、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先进》
  
  31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没,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316、出门如见大宾,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
  
  317、仁者,其言也切。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
  
  318、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
  
  31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320、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子路》
  
  321、行己有耻。《子路》
  
  322、言必信,行必果。《子路》
  
  323、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
  
  32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325、刚毅目讷,近仁。《子路》
  
  326、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宪问》
  
  327、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
  
  328、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
  
  329、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
  
  330、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
  
  331、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
  
  332、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宪问》
  
  333、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334、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33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
  
  336、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宪问》
  
  337、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338、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卫灵公》
  
  339、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340、志士认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341、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34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343、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卫灵公》
  
  34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345、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卫灵公》
  
  346、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
  
  347、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348、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34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350、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35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352、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35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
  
  35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
  
  355、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356、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
  
  357、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358、有教无类。《卫灵公》
  
  359、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360、辞达而已矣。《卫灵公》
  
  36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362、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
  
  363、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
  
  364、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365、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366、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367、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368、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阳货》
  
  369、乡原,德之贼也!《阳货》
  
  370、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
  
  371、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阳货》
  
  372、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
  
  373、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阳货》
  
  374、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阳货》
  
  375、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37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77、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
  
  378、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
  
  379、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子张》
  
  380、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子张》
  
  381、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382、文武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
  
  《孟子》
  
  383、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公孙丑下》
  
  38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385、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离娄上》
  
  386、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离娄上》
  
  387、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
  
  38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离娄下》
  
  389、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离娄下》
  
  390、仲尼不为己甚者。《离娄下》
  
  391、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没,惟义所在。《离娄下》
  
  392、大人者,不失其赤字之心者。《离娄下》
  
  393、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离娄下》
  
  394、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离娄下》
  
  395、言无实不详。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离娄下》
  
  396、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
  
  397、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离娄下》
  
  398、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离娄下》
  
  399、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已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之饥也。《离娄下》
  
  400、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万章下》
  
  401、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世也。《万章下》
  
  40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403、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多夺也。《告子上》
  
  404、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必以规矩。《告子上》
  
  405、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告子下》
  
  406、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告子下》
  
  407、教亦多求矣,予不屑之教诲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告子下》
  
  408、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尽心上》
  
  409、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尽心上》
  
  410、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尽心上》
  
  411、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
  
  412、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尤兴。《尽心上》
  
  413、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尽心上》
  
  41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尽心上》
  
  415、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
  
  416、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尽心上》
  
  417、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尽心上》
  
  418、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尽心上》
  
  419、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急亲贤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尽心下》
  
  420、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尽心下》
  
  421、贤人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尽心下》
  
  422、说大人,则藐之,,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急亲贤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尽心下》
  
  423、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
  
  《韩诗外传》
  
  424、仁道有四:磏为下。有圣仁者,有智仁者、有德仁者,有磏仁者。上知天,能用其时;下知地,能用其财;中知人,能安乐之;是圣仁者也。上亦知天,能用其时;下知地、能用其财;中知人,能使人肆之;是智仁也。宽而容众,百姓信之;道所以至,弗辱以时;是德仁者也。廉洁直方,疾乱不治、恶邪不匡;虽居乡里,若坐涂炭;命入朝廷,如赴汤火;非其民、不使,非其食、弗尝;疾乱世而轻死,弗顾弟兄,以法度之,比于不详,是磏仁者也。《卷一》
  
  425、传曰:山锐则不高,水径则不深,仁磏则其德不厚,志与天地拟者、其人不祥,是伯夷、叔齐、卞随、介子推、原宪、鲍焦、袁旌目、申徒狄之行也,其所受天命之度,适至是而亡,弗能改也,虽枯稿弗舍也。诗云:“亦己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磏仁虽下,然圣人不废者、匡民隐括,有在是中者也。 《卷一》
  
  426、道二:常之谓经,变之谓权,怀其常道,而挟其变权,乃得为贤。《卷二》
  
  427、君子有主善之心,而无胜人之色;德足以君天下,而无骄肆之容;行足以及后世,而不以一言非人之不善。故曰: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旁行不流,应物而不穷,虽在下位,民愿戴之,虽欲无尊,得乎哉?《卷二》
  
  428、《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近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夫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以衣成则必缺衽,宫成则必缺隅,屋成则必加拙,示不成者、天道然也。《卷三》
  
  429、蚕之性为丝,弗得女工燔以沸汤,抽其统理,不成为丝。卵之性为雏,不得良鸡覆伏孚育,积日累久,则不成为雏。夫人性善,非得明王圣主扶携,内之以道,则不成为君子。《卷五》
  
  《春秋繁露》
  
  430、君子知在位者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着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能兼得其所长,而不能遍举其详也。故人主大节则知闇,大博则业厌,二者异失同贬,其伤必至,不可不察也。 《玉杯第二》
  
  431、天不重与,有角不得有上齿,故已有大者不得有小者,天数也。夫已有大者,又兼小者,天不能足之,况人乎!《度制第二十七》
  
  《管子》
  
  432、小谨者,不大立。《形势》
  
  433、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形势》
  
  434、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形势》
  
  435、察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权修》
  
  436、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不虑则不生,不务则不成,不傲则不失。《乘马》
  
  437、言有辩而非务者,形有难而非善者。故言必中务,不苟为辩;行必思善,不苟为难。《法法》
  
  438、矜物之人,无大士焉。彼矜者,满也;满者,虚也。满虚在物,在物为制也。矜者,细之属也。《法法》
  
  439、日益之而患少,惟忠日损之而患多,惟欲。《枢言》
  
  440、无根而固者,情也。《戒》
  
  441、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多言而不当,不如其寡也《戒》
  
  442、泽其四经而诵学者,是亡其身者也。《戒》
  
  443、以善胜人者,未有能服人也,以善养人者,未有不服人者也。《戒》
  
  444、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侈廉》
  
  445、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气之极也。《心术下》
  
  446、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心术下》
  
  447、不言之言,闻于擂鼓;金心之形,明于日月《心术下》
  
  448、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内业》
  
  449、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禁藏》
  
  450、凡言与行,思中以为纪;古之将兴者,必由此始。《弟子职》
  
  《晏子春秋》
  
  451、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谏上》
  
  452、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谏上》
  
  453、君正臣从谓之顺,君僻臣从谓之逆。《谏上》
  
  454、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谏上》
  
  455、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夫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然而不敢者,维礼之谓也。礼者,所以御民也。《谏下》
  
  456、称财多寡而节用之,富无金藏,贫不假贷,谓之啬;积多不能分人,而厚自养,谓之吝;不能分人,又不能自养,谓之爱。故夫啬者,君子之道;吝爱者,小人之行也。《问下》
  
  457、古之能行道者,道用与世乐业;不用,有所依归。不以傲上华世,不以枯槁为名。《问下》
  
  458、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杂下》
  
  459、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杂下》
  
  460、微事不通,粗事不能者必劳;大事不得,小事不为者必贫;大者不能致人,小者不能至人之门者必困。《外篇》
  
  461、能足以赡上益民而不为者,谓之不仁。《外篇》
  
  462、有良邻,则日见君子。《外篇》
  
  《墨子》
  
  463、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修身》
  
  464、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修身》
  
  465、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修身》
  
  466、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修身》
  
  467、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修身》
  
  468、为贤之道将柰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
  
  469、虽有深谿博林幽涧毋人之所,施行不可以不谨,有鬼神视之。《明鬼下》
  
  470、言有三法。三法者何也?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圣王之事;于其原之也,征以先王之书;用之奈何? 发而为刑;此言之三法也。《非命中》
  
  471、平,同高也。《经上》
  
  472、中,同长也。《经上》
  
  473、仁,体爱也。《经上》
  
  474、义,利也。《经上》
  
  475、礼,敬也。《经上》
  
  476、孝,利亲也。《经上》
  
  477、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经上》
  
  478、勇,志之所以敢也。《经上》
  
  479、功,利民也。《经上》
  
  480、损,偏去也。《经上》
  
  481、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己在所爱,爱加于己,伦列之爱己,爱人也。《大取》
  
  482、圣人恶疾病,不恶危难。正体不动,欲人之利也,非恶人之害也。《大取》
  
  483、爱尚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大取》
  
  484、贵为天子,其利人不厚于匹夫。《大取》
  
  485、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小取》
  
  486、言足以复行者常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不足以举行而常之,是荡口也。《耕柱》
  
  487、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耕柱》

《老子》
  
  48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二章》
  
  489、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九章》
  
  490、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也。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二十三章》
  
  49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
  
  492、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二十六章》
  
  493、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二十八章》
  
  494、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三十八章》
  
  49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
  
  49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
  
  49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六十四章》
  
  498、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七十九章》
  
  《庄子》
  
  499、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胠箧》
  
  500、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常出乎众哉!因众以宁,所闻不如众技众矣。《在宥》
  
  501、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天道》
  
  502、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天运》
  
  503、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缮性》
  
  504、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 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秋水》
  
  505、能虚己以游世, 其孰能害之?《山木》
  
  506、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 。《山木》
  
  507、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 ,则无故以离 。《山木》
  
  508、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庚桑楚》
  
  509、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庚桑楚》
  
  510、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外物》
  
  511、仁义,先王之蔽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之处。《天运》
  
  512、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伤忧患 ,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盗跖》
  
  513、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 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屯,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渔父》
  
  514、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得于此,则穷通为风雨四时之序矣。《让王》
  
  《列子》
  
  515、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天瑞》
  
  516、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天瑞》
  
  517、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天瑞》
  
  518、人未必无兽心,禽兽未必无人心。《黄帝》
  
  519、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周穆王》
  
  520、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仲尼》
  
  521、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力命》
  
  522、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善治内者,物未必乱,而性交逸。《杨朱》
  
  523、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强食靡角,胜者为制,是禽兽也。为鸡狗禽兽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说符》
  
  524、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说符》
  
  《鹖冠子》
  
  525、德万人者谓之隽,德千人者谓之豪,德百人者谓之英。德音者,所谓声也,未闻音出而响过其声者也。《博选》
  
  526、夫君子者,易亲而难狎,畏祸而难却,嗜利而不为非,时动而不苟作。体虽安之,而弗敢处,然后礼生;心虽欲之,而弗敢信,然后义生。夫义节欲而治,礼反情而辨者也,故君子弗径情而行也。《著希》
  
  527、德与身存亡者,未可以取法也。《天则》
  
  528、有一日之命,有一年之命,有一时之命,有终身之命。终身之命,无时成者也。《环流》
  
  529、阴阳不同气,然其为和同也;酸咸甘苦之味相反,然其为善均也;五色不同采,然其为好齐也;五声不同均,然其可喜一也。《环流》
  
  530、气故相利相害,类故相成相败也。《环流》
  
  531、凡可无学而能者,唯息与食也。《道瑞》
  
  532、欲知来者,察往欲知古者,察今。《近迭》
  
  533、凡问之要,欲近知而远见,以一度万也。《度万》
  
  534、祸乎,福之所倚;福乎,祸之所伏。祸与福如纠缠,浑沌错纷,其状若一,交解形状,孰知其则?《世兵》
  
  535、夸者死权,自贵矜容,列士徇名,贪夫徇财。《世兵》
  
  536、贤不必得时也,不肖不必失命也。是故贤者守时,而不肖者守命。《备知》
  
  537、不提生于弗器,贱生于无所用。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学问》
  
  538、故人者莫不蔽于其所不见,隔于其所不闻,塞于其所不开,诎于其所不能,制于其所不胜。世俗之众,笼于此五也。《天权》
  
  539、凡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惊。《天权》
  
  《荀子》
  
  540、学不可以已。《劝学》
  
  54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54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543、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劝学》
  
  54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54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劝学》
  
  546、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劝学》
  
  54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548、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劝学》
  
  549、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劝学》
  
  550、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劝学》
  
  551、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
  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劝学》
  
  552、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劝学》
  
  553、学莫便乎近其人。《劝学》
  
  554、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劝学》
  
  555、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修身》
  
  55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修身》
  
  557、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 《修身》
  
  558、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修身》
  
  559、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修身》
  
  56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修身》
  
  561、行而供冀,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修身》
  
  562、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修身》
  
  56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修身》
  
  564、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修身》
  
  565、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不苟》
  
  566、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 《不苟》
  
  567、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不苟》
  
  568、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不苟》
  
  569、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不苟》
  
  570、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不苟》
  
  571、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如是则常不失陷矣。凡人之患,偏伤之也。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虑其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不苟》
  
  572、盗名不如盗货。《不苟》
  
  573、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荣辱》
  
  574、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荣辱》
  
  575、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荣辱》
  
  576、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非相》
  
  577、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 《非相》
  
  578、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非相》
  
  579、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故知默犹知言也。《非十二子》
  
  580、高上尊贵,不以骄人;聪明圣知,不以穷人;齐给速通,不争先人;刚毅勇敢,不以伤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非十二子》
  
  581、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则修子弟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恢然如天地之苞万物。如是,则贤者贵之,不肖者亲之。《非十二子》
  
  582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非十二子》
  
  583、知者之举事也,满则虑嗛,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重其豫,犹恐及其祸,是以百举而不陷也。《仲尼》
  
  584、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儒效》
  
  585、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儒效》
  
  586、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儒效》
  
  587、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儒效》
  
  588、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儒效》
  
  589、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制》
  
  590、仁者必敬人。凡人非贤,则案不肖也。人贤而不敬,则是禽兽也;人不肖而不敬,则是狎虎也。禽兽则乱,狎虎则危,灾及其身矣。故仁者必敬人。敬人有道,贤者则贵而敬之,不肖者则畏而敬之;贤者则亲而敬之,不肖者则疏而敬之。其敬一也,其情二也。《臣道》
  
  591、得众动天。美意延年。诚信如神,夸诞逐魂。 《致士》
  
  592、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议兵》
  
  593、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议兵》
  
  594、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所以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歾颈也,愚莫大焉。《强国》
  
  595、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强国》
  
  596、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论》
  
  597、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天论》
  
  598、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天论》
  
  599、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礼论》
  
  600、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于道者也,精于物者也。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解蔽》
  
  601、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解蔽》
  
  602、学也者,固学止之也。恶乎止之?曰:止诸至足。曷谓至足?曰:圣也。《解蔽》
  
  603、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正名》
  
  604、涂之人可以为禹。《性恶》
  
  605、祸与福邻,莫知其门。《大略》
  
  606、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大略》
  
  607、尽小者大,积微者著,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大略》
  
  608、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大略》
  
  《韩非子》
  
  609、世之愚学,皆不知乱之情,讘讠夹多诵先古之书,以乱当世之治。智虑不足以避阱井之陷,又妄非有术之士。愚学之人比有术之士也,犹蚁垤之比大陵也,其相去远矣。《奸劫弑臣》
  
  610、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晚必归饷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夫称上古之传颂,辩而不悫,道先王仁义而不能正国者,此亦可以戏而不可以为治也。《外储说左上》
  
  611、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后世之学乎?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殷周七百馀岁,虞夏二千馀岁,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审尧、舜之道於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显学》
  
  
  《吕氏春秋》
  
  612、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 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本生》
  
  613、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 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本生》
  
  614、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重己》
  
  615、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贵生》
  
  616、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情欲》
  
  617、秋早寒则冬必暖矣,春多雨则夏必旱矣。天地不能两,而况於人类乎?《情欲》
  
  618、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尽数》
  
  619、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劝学》
  
  620、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於利人,利人莫大於教;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学。《尊师》
  
  621、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用众》
  
  622、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今之於古也,犹古之於后世也;今之於后世,亦犹今之於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故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也。《长见》
  
  623、以富贵有人易,以贫贱有人难。《介立》
  
  624、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 性也者,所受於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 此也者。《诚廉》
  
  625、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去尤》
  
  626、太上知之,其次知其不知。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谨听》
  
  627、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羸。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首时》
  
  628、良农辩土地之宜,谨耕耨之事,未必收也。然而收者必此人也,始在於遇时雨。遇时雨,天地也,非良农所能为也。《长攻》
  
  629、凡遇合也时,不合,必待合而后行。《遇合》
  
  630、夫不宜遇而遇者,则必废;宜遇而不遇者,此国之所以乱,世之所以衰也。《遇合》
  
  631、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己,无不遇矣。《孝行》
  
  632、譬之若登山,登山者处已高矣,左右视尚巍巍焉山在其上。贤者之所与处,有似于此。身已贤矣,行已高矣,左右视,尚尽贤于己。《观世》
  
  633、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俗虽谓之穷,通也;行不诚义,动不缘义,俗虽谓之通,穷也;然则君子之穷通,有异乎俗者也。《高义》
  
  634、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错者不得与焉。故命也者,就之未得,去之未失。国士知其若此也,故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知分》
  
  635、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故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爱类》
  
  636、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以义动,则无旷事矣。《无义》
  
  637、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人亦然,诚有之,则神应乎人矣。言岂足以谕之哉?此谓不言之言也。《士容》
  
  638、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博志》
  
  《淮南子》
  
  639、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是故圣人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沈浮俛仰。《原道》
  
  640、神越者,其言华;德荡者,其行伪。至精亡于中,而言行观于外,此不免以身役物矣。《俶真》
  
  641、夫天地之道,至纮以大,尚犹节其章光,爱其神明。人之耳目,曷能久熏劳而不息乎?精神何能久驰骋而不既乎?《精神》
  
  642、著于竹帛,镂于金石,可传于人者,其粗也。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异路而同归。晚世学者,不知道之所一体,德之所总要,取成之迹,相与危坐而说之,鼓歌而舞之,故博学多闻,而不免于惑。《本经》
  
  643、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遍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仁者,爱其类也,智者不可惑也。《主训》
  
  644、心之精者,可以神化而不可以导人。《缪称》
  
  645、通于一伎,察于一辞,可与曲说,未可与广应也。《缪称》
  
  646、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缪称》
  
  647、察一曲者,不可与言化;审一时者,不可与言大。《缪称》
  
  648、之有篇章形埒者,非至者也。尝之而无味,视之而无形,不可传于人。《缪称》
  
  649、矜伪以惑世,伉行以违众,圣人不以为民俗。《齐俗》
  
  650、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石濊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惟圣人能遗物而反己。《齐俗》
  
  651、其见不远者,不可与语大;其智不闳者,不可与论至。《齐俗》
  
  652、世多称古之人而高其行。并世有与同者,而弗知贵也。非才下也,时弗宜也。《齐俗》
  
  653、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氾论》
  
  654、故东面而望,不见西墙;南面而视,不睹北方。唯无所向者,则无所不通。《氾论》
  
  655、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体大者,节疏;蹠距者,举远。自古及今,五帝三王,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氾论》
  
  656、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说山》
  
  657、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矣。《说山》
  
  658、今以为学者之有过而非学者,则是以一饱之故,绝谷不食,以一蹪之难,辍足不行,惑也。《脩物》
  
  659、所谓言者,齐于众而同于俗。今不称九天之顶,则言黄泉之底,是两末之端议,何可以公论乎?《脩物》
  
  660、知人无务,不若愚而好学。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脩物》
  
  661、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脩物》
  
  662、夫事有易成者,名小;难成者,功大。君子修美,虽未有利,福将在后至。《脩物》
  
  663、夫彻于一事,察于一辞,审于一伎,可以曲说,而未可广应也。《泰族》
  
  664、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泰族》
  
  665、夫圣人之屈者,以求伸也;枉者,以求直也。故虽出邪辟之道,行幽昧之途,将欲以直大道,成大功。犹出林之中,不得直道;拯溺之人,不得不濡足也。《泰族》
  
  666、百川并流,不注海者不为川谷;趋行蹐驰,不归善者不为君子。故善言归乎可行,善行归乎仁义。《泰族》
  
  667、不学之与学也,犹喑、聋之比于人也。凡学者能明于天下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终始,可谓知略矣。《泰族》
  
  668、知道德而不知世曲,无以耦万方。《要略》
  
  《法言》
  
  669、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学行》
  
  670、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学行》
  
  671、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学行》
  
  672、一哄之市,不胜异意焉;一卷之书,不胜异说焉。一哄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学行》
  
  673、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学行》
  
  674、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睎骥之马,亦骥之乘也;睎颜之人,亦颜之徒也。《学行》
  
  675、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学行》
  
  676、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学行》
  
  677、观书者,譬诸观山及水。升东岳而知众山之峛崺也,况介丘乎?浮沧海而知江河之恶沱也,况枯泽乎?舍舟船而济乎渎者末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弃常珍而嗜乎异馔者,恶睹其识味也?委大圣而好乎诸子者,恶睹其识道也?山陉之溪,不可胜由矣;向墙之户,不可胜入矣。《吾子》
  
  678、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好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吾子》
  
  679、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寡闻则无约也,寡见则无卓也。《吾子》
  
  680、君子之道有四易:简而易用也,要而易守也,炳而易见也,法而易言也。震风陵雨,然后知夏屋之为帡幪也;虐政虐世,然后知圣人之为郛郭也。《吾子》
  
  681、万物纷错则县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吾子》
  
  682、好大而不为大,不大矣;好高而不为高,不高矣。《修身》
  
  683、仁,宅也;义,路也;礼,服也;知,烛也:信,符也。处宅,由路,正服,明烛,执符,君子不动,动斯得矣。《修身》
  
  684、取四重,去四轻,则可谓之人。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淫。《修身》
  
  685、实无华则野, 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修身》
  
  686、或曰:“庄周有取乎?”曰:“少欲。”《问道》
  
  687、或曰:“经可损益欤?”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其益可知也。《诗》、《书》、《礼》、《春秋》,或因或作而成于仲尼,其益可知也。故夫道非天然应时而造者,损益可知也。”《问神》
  
  688、或问:“圣人之经不可使易知与”曰:“不可。天俄而可度,则其覆物也浅矣;地俄而可测,则其载物也薄矣。大哉!天地之为万物郭,《五经》之为众说郛。“《问神》
  
  689、或问:“《五经》有辩乎 ”曰:“惟《五经》为辩。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理者莫辩乎《春秋》。”《寡见》
  
  690、或问:“天地简易,而圣人法之,何《五经》之支离?”曰:“支离,盖其所以简易也。已简已易,焉支焉离?”《五百》
  
  691、庄、杨荡而不法,墨、晏俭而废礼,申、韩险而无化,邹衍迂而不信。《先知》
  
  692、或问《周官》。曰:“立事。”《左氏》,曰:“品藻。”太史迁,曰:“实录。”《重黎》
  
  693、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君子》
  
  694、君子忠人,况己乎?小人欺己,况人乎?《君子》
  
  695、有人则作,无人则辍之谓伪。观人者,审其作辍而已矣。《孝至》
  
  696、不为名之名,其至矣乎!为名之名,其次也。《孝至》
  
  697、天下通道五,所以行之一,曰勉。《孝至》
  
  《论衡》
  
  698、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逢遇》
  
  699、至言弃捐,圣贤距逆,非憎圣贤,不甘至言也。圣贤务高,至言难行也。《逢遇》
  
  700、春种谷生,秋刈谷收。求物得物,作事事成,不名为遇。不求自至,不作自成,是名为遇。《逢遇》
  
  701、修身正行,不能来福;战栗戒慎,不能避祸。祸福之至,幸不幸也。故曰:得非己力,故谓之福;来不由我,故谓之祸。《累害》
  
  702、情性者,人治之本,礼乐所由生也。故原情性之极,礼为之防,乐为之节。性有卑谦辞让,故制礼以适其宜;情有好恶喜怒哀乐,故作乐以通其敬。礼所以制、乐所以作者,情与性也。《本性》
  
  703、孟轲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孙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本性》
  
  704、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也。《本性》
  
  705、夫儒生之业,《五经》也,南面为师,旦夕讲授章句,滑习义理,究备於《五经》可也。《五经》之后,秦,汉之事,不能知者,短也。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然则儒生所谓陆沉者也。《五经》之前,至於天地始开,帝王初立者,主名为谁,儒生又不知也。夫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五经》比于上古,犹为今也。徒能说经,不晓上古,然则儒生所谓盲瞽者也。《谢短》
  
  706、人之游也,必欲入都,都多奇观也;入都必欲见市,市多异货也。百家之言,古今行事,其为奇异,非徒都邑大市也。游于都邑者心厌,观于大市者意饱,况游于道艺之际哉?《别通》
  
  707、大川旱不枯者,多所疏也;潢兼日不雨泥辄见者,无所通也。是故大川相间,小川相属,东流归海,故海大也。海不通于百川,安得巨大之名?夫人含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之流也。不谓之大者,是谓海小于百川也。夫海大于百川也,人皆知之。通者明于不通,莫之能别也。《别通》
  
  708、或以说一经为是,何须博览。夫孔子之门,讲习《五经》,《五经》皆习,庶几之才也。《别通》
  
  709、耕夫多殖嘉谷,谓之上农夫;其少者,谓之下农夫。学士之才,农夫之力,一也。能多种谷,谓之上农;能博学问,谓之上儒。《别通》
  
  710、能说一经者,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着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故夫鸿儒,所谓超而又超者也。《超奇》
  
  711、俗好高古而称所闻,前人之业,菜果甘甜;后人新造,蜜酪辛苦。《超奇》
  
  712、大器晚成,宝货难售。不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状留》
  
  713、圆物投之于地,东西南北,无之不可,策杖叩动,才微辄停。方物集地,壹投而止;及其移徒,须人动举。贤儒,世之方物也。其难转移者,其动须人也。《状留》
  
  714、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贵所闻而贱所见。辨士则谈其久者,文人则着其远者。近有奇而辨不称,今有异而笔不记。《齐世》
  
  715、画工好画上代之人,秦汉之士功行谲奇不肯图。今世之士者,尊古卑今也。贵鹄贱鸡,鹄远而鸡近也。使当今说道深於孔墨,名不得与之同;立行崇於曾颜,声不得与之钧。何则?世俗之性,贱所见贵所闻也。有人於此,立义建节,实核其操,古无以过,为文书者,肯载於篇籍,表以为行事乎?作奇论,造新文,不损於前人,好事者肯舍久远之书,而垂意观读之乎?扬子云作《太玄》,造《法言》,张伯松不肯一观。与之并肩,故贱其言;使子云在伯松前,伯松以为金匮矣!《齐世》
  
  716、世俗之性,好褒古而毁今,少所见而多所闻。《齐世》
  
  717、儒者说《五经》,多失其实。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说。后儒信前师之言,随旧述故,滑习辞语。苟名一师之学,趋为师教授,及时蚤仕,汲汲竟进,不暇留精用心,考实根核。故虚说传而不绝,实事没而不见,《五经》并失其实。《正说》
  
  718、俗好珍古不贵今,谓今之文不如古书。夫古今一也,才有高下,言有是非,不论善恶而徒贵古,是谓古人贤今人也。《正说》
  
  719、善才有浅深,无有古今;文有伪真,无有故新。《案书》
  
  720、《五经》之兴,可谓作矣。太史公书、刘子政序,班叔皮传,可谓述矣;桓君山《新论》,邹伯奇《检论》,可谓论矣。今观《论衡》、《政务》,桓邹之二轮,非所谓作也。《对作》
  
  《潜夫论》
  
  721、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譬犹巧倕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昔倕之巧,目茂圆方,心定平直,又造规绳矩墨以诲后人。试使奚仲,公班之徒,释此四度,而效倕自制,必不能也。《赞学》
  
  722、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 《赞学》
  
  723、象以齿焚身,蚌以珠剖体。匹夫无辜,怀璧其罪。《遏利》
  
  724、财贿不多,衣食不赡,声色不妙,威势不行,非君子之忧也;行善不多,申道不明,节志不立,德义不彰,君子耻焉。《遏利》
  
  725、宠位不足以尊我,而卑贱不足以卑己。《论荣》
  
  726、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或潜龙未用,或亢龙在天,从古以然。《论荣》
  
  727、苟有大美,可尚于世,则虽细行小瑕,曷足以累乎? 《论荣》
  
  728、世有大难者四,而人莫之能行也。一曰恕,二曰平,三曰恭,四曰守。夫恕者,仁之本也;平者,义之本也,恭者礼之本也;守者,信之本也。四者并立,四行乃具;四行具存,是谓真贤。四本不立,四行不成;四行无一,是谓小人。《交际》
  
  729、上智与下愚之民少,而中庸之民多。中民之生世也,犹铄金之在炉也,从范变化,惟治所为;方圆薄厚,随熔制尔。《德化》
  
  《申鉴》
  
  730、仲尼作经,本一而已。古今文不同,而皆自谓真本经。古今先师,义一而已。异家别说不同,而皆自谓古今。仲尼邈而靡质,昔先师殁而无闻。先师已丧义无所闻,将谁使折之者?秦之灭学也,书藏于屋壁,义绝于朝野,逮至汉兴,收摭散滞,固已无全学矣。文有磨灭,言有楚夏,出有先后。或学者先意有所借定;后进相友,弥以滋蔓。故一源十流,天水违行,而讼者纷如也。《时事》
  
  731、或曰:至德要道约尔。典籍甚富,如而博之以求约也。语有之曰:有鸟将来,张罗待之,得鸟者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无时得鸟矣。道虽要也,非博无以通矣。博其方,约其说。《时事》
  
  732、或问曰:“君子曷敦夫学?”曰:“生而知之者寡矣,学而知之者众矣。悠悠之民,泄泄之士,明明之治,汶汶之乱,皆学废兴之由,敦之不亦宜乎?”《杂言上》
  
  733、或问守。曰:圣典而已矣。若夫百家者,是谓无守。莫不为言,要其至矣;莫不为德,元其奥矣;莫不为道,圣人其宏矣。圣人之道,其中道乎!《杂言下》
  
  《中论》
  
  734、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治学》
  
  735、学者如登上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治学》
  
  736、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治学》
  
  737、学者,所以总群道也。群道统乎己心,群言一乎己口,唯所用也。《治学》
  
  738、六籍者,群圣相因之书也。其人虽亡,其道犹存。今之学者勤心以取之,亦足以到昭明而成博达矣。《治学》
  
  739、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然鄙儒之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考于训诂,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此无异乎女史诵诗、内竖传令也。《治学》
  
  740、礼也者,敬之经也;敬也者,礼之情也。无敬,无以行礼;无礼,无以节敬。《法象》
  
  741、君子不恤年之将暮,而忧志之有倦。不寝道焉,不宿义焉。《修本》
  
  742、君子修德,始于笄丱,终于鲐背。创乎夷原,成乎乔岳。《修本》
  
  743、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君子自强其所重以取福,小人日安其所轻以取祸。《修本》
  
  744、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其时也。夫施吉报凶谓之命,施凶报吉谓之幸,守其所志而已矣。《修本》
  
  745、以岁之有凶穰而荒其稼穑者,非良农也;以利之有盈缩而弃其资货者,非良贾也;以行之有祸福而改其善道者,非良士也。《修本》
  
  746、君子必贵其言。贵其言则尊其身,尊其身则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言费则身贱,身贱则道轻,道轻则教废。故君子非其人则弗与之言。《贵言》
  
  747、故良农不患疆埸之不修,而患风雨之不节;君子不患道德之不建,而患时世之不遇。《爵禄》
  
  《人物志》
  
  748、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美。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 平淡,而后求其聪明。《九征》
  
  749、人情莫不欲处前,故恶人之自伐。自伐,皆欲胜之类也。是故自伐其善,则莫不恶也。《八观》
  
  750、好声而实不充则恢,好辩而理不至则烦,好法而思不深则刻,好术而计不足则伪。《八观》
  
  751、夫精欲深微,质欲懿重,志欲弘大,心欲嗛小。《七缪》
  
  752、心小志大者,圣贤之伦也;心大志大者,豪杰之隽也;心大志小者,傲荡之类也;心小志小者,拘懦之人也。《七缪》
  
  753、善不伐为大,贤以自矜为损。《释争》
  
  754、卑让降下者,茂进之遂路也;衿奋侵陵者,毁塞之险途也。是以君子举不敢越仪准,志不敢凌轨等;内穷己以自济,外谦让以敬惧。是以怨难不在于身,而荣福通于长久也。《释争》
  
  《抱朴子·外篇》
  
  755、正经为道义之渊海,子书为增深之川流。仰而比之,则景星之佐三辰也;俯而方之,则林簿之裨嵩岳也。虽津途殊辟,而进德同归,虽离于举趾,而合于兴化。故通人总原本以括流末,操纲领而得一致焉。《尚博》
  
  756、贵远而贱近者,常人之用情也;信耳而疑目者,古今之所患也。是以秦王叹息于韩非之书,而想其为人;汉武慷慨于相如之文,而恨不同世。及既得之,终不能拔,或纳谗而诛之,或放之乎冗散。此盖叶公之好伪形,见真龙而失色也。《广譬》
  
  《颜氏家训》
  
  757、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教子》
  
  758、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诗》有讽刺之辞,《礼》有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讥,《易》有备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 《教子》
  
  759、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慕贤》
  
  760、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勉学》
  
  761、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勉学》
  
  762、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雠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勉学》
  
  763、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勉学》
  
  764、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勉学》
  
  765、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勉学》
  
  766、学问有利钝,文章有巧拙。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终归蚩鄙。但成学士,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笔。《文章》
  
  767、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祜,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於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名实》
  
  768、人足人足所履,不过数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颠蹶于崖岸;拱把之梁,每沈溺于川谷者,何哉?为其旁无余地故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余地也。《名实》
  
  769、士君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涉务》
  
  770、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廊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以应世经务也。《涉务》
  
  771、铭金铭金人云:“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至哉斯戒也!能走者夺其翼,善飞者减其指,有角者无上齿,丰后者无前足,盖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鼯鼠五能,不成伎术。”《省事》
  
  772、《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止足》
  
  773、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止足》
  
  《中说》
  
  774、九师兴而《易》道微,三传作而《春秋》散。白黑相渝,能无微乎?是非相扰,能无散乎?故齐韩毛郑,《诗》之末也;大戴小戴,《礼》之衰也。《书》残于古、今,《诗》失于齐鲁。《天地》
  
  775、古之史也辩道,今之史也耀文。古之文也约以达,今之文也繁以塞。《事君》
  
  776、《诗》《书》盛而秦世灭,非仲尼之罪也;虚玄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易》不云乎:“苟非其人,其道虚行。”《周公》
  
  777、好成者,败之本也;愿广者,狭之道也。《周公》
  
  778、处贫贱而不慑,可以富贵矣;僮仆称其恩,可以从政矣;交游称其信,可以立功矣。《问易》
  
  外篇——治人篇
  
  《周易》
  
  779、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历,无咎。《乾·象》
  
  780、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乾·文言》
  
  781、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乾·文言》
  
  782、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屯·象》
  
  783、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师·彖》
  
  784、君子以容民畜众。《师·象》
  
  785、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师》上六爻辞
  
  786、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比·象》
  
  787、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履·象》
  
  788、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彖》
  
  789、内阳而外阴,内键而外顺。《泰·彖》
  
  790、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泰·彖》
  
  791、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泰·象》
  
  792、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泰·象》
  
  793、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同人·彖》
  
  794、君子以类族辨物。《同人·象》
  
  795、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大有·象》
  
  796、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谦·象》
  
  797、劳谦君子,万民服也。《谦·象》
  
  798、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法清而民服。《豫·彖》
  
  799、君子以振民育德。《蛊·象》
  
  800、君子以教思无穷,容民无疆。《临·象》
  
  801、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观·彖》
  
  802、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观·象》
  
  803、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噬嗑·彖》
  
  804、先王以明罚敕法。《噬嗑·象》
  
  805、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彖》
  
  806、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贲·象》
  
  807、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复·象》
  
  808、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无妄·象》
  
  809、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彖》
  
  810、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坎·彖》
  
  811、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正,乃化成天下。《离·彖》
  
  812、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离·象》
  
  813、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彖》
  
  814、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下万物之情可见矣。《恒·彖》
  
  815、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遁·象》
  
  816、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明夷·象》
  
  817、君子以赦过宥罪。《解·象》
  
  818、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夬·象》
  
  819、后以施命诰四方。《姤·象》
  
  820、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萃·象》
  
  821、君子以劳民劝相。《井·象》
  
  822、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革·彖》
  
  823、君子以治厉明时。《革·象》
  
  824、君子以折狱致刑。《丰·象》
  
  825、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旅·象》
  
  826、君子以申命行事。《巽·象》
  
  827、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兑·象》
  
  828、先王以享于帝立庙。《涣·象》
  
  829、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节·彖》
  
  830、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节·象》
  
  831、君子以议狱缓死。《中孚·象》
  
  832、君子以慎辨物居方。《未济·象》
  
  833、显诸仁,藏诸用。《系辞上》
  
  834、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系辞上》
  
  835、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系辞下》
  
  836、圣人难免而听天下,向明而治。《说卦》
  
  《尚书》
  
  837、允厘百工,庶绩成熙。《尧典》
  
  838、明明扬侧陋。《尧典》
  
  839、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尧典》
  
  840、同律度量衡。《尧典》
  
  841、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尧典》
  
  842、惟刑之恤哉!《尧典》
  
  843、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尧典》
  
  844、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尧典》
  
  845、在知人,在安民。《皋陶谟》
  
  846、知人则哲,能观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皋陶谟》
  
  847、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皋陶谟》
  
  848、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皋陶谟》
  
  849、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皋陶谟》
  
  850、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盘庚上》
  
  851、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盘庚上》
  
  852、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盘庚上》
  
  853、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盘庚上》
  
  854、古我前後,罔不惟民之承保。《盘庚中》
  
  855、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洪范》
  856、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洪范》
  
  857、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洪范》
  
  858、人无於水监,当於民监。《酒诰》
  
  《伪古文尚书》
  
  859、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大禹谟》
  
  860、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大禹谟》
  
  861、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大禹谟》
  
  862、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大禹谟》
  
  863、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亦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大禹谟》
  
  864、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大禹谟》
  
  865、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大禹谟》
  
  866、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大禹谟》
  
  867、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大禹谟》
  
  868、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五子之歌》
  
  869、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五子之歌》
  
  870、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五子之歌》
  
  871、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胤征》
  
  872、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仲虺之诰》
  
  873、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仲虺之诰》
  
  874、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仲虺之诰》
  
  875、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已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仲虺之诰》
  
  876、慎厥终,惟其始。《仲虺之诰》
  
  877、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伊训》
  
  878、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伊训》
  
  879、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太甲中》
  
  880、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太甲下》
  
  881、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无轻民事,惟难;无安厥位,惟危;慎终于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太甲下》
  
  882、弗虑胡获?弗为胡成?一人元良,万邦以贞。君罔以辩言乱旧政,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太甲下》
  
  883、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咸有一德》
  
  884、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咸有一德》
  
  885、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说命上》
  
  886、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说命上》
  
  887、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说命中》
  
  888、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说命中》
  
  889、若作酒醴,尔惟麹糵;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说命下》
  
  890、建官惟贤,位事惟能。《武成》
  
  891、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蔡仲之命》
  
  892、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蔡仲之命》
  
  893、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周官》
  
  894、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周官》
  
  895、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周官》
  
  896、无求备于一夫。《君陈》
  
  897、政贵有恒,辞尚体要《毕命》
  
  《逸周书》
  
  898、非本非标,非微非辉,壤非壤不高,水非水不流。《文儆》
  
  899、不为骄侈,不为泰靡,不淫于美,括柱茅茨,为民爱费。《文传》
  
  900、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卵不⻊巽,以成鸟兽之长。《文传》
  
  901、天有四殃,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文传》
  
  902、兵强胜人,人强胜天,能制其有者,则能制人之有,不能制其有者,则人制之。《文传》
  
  903、胜国若化,不动金鼓;善战不斗,故曰柔武;四方无拂,奄有天下。《柔武》
  
  904、渊深而鱼鳖归之,草木茂而鸟兽归之。称贤使能,官有材,而士归之;关市平,商贾归之;分地薄敛,农民归之。水性归下,农民归利。王若欲求天下民,社设其利而民自至。譬之若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不召而民自来,此谓归德。《大聚》
  
  905、民归于德,德则民戴,否则民雠。《芮良夫》
  
  906、民至亿兆,后一而已,寡不敌众,后其危哉!《芮良夫》
  
  907、王者所佩在德,德在利民,民在顺上。《王佩》
  
  908、不幸在不闻其过,福在受谏;基在爱民,固在亲贤。《王佩》
  
  909、尊在慎威,安在恭己。《王佩》
  
  910、天下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纪之,唯有道者宜久处之。《殷祝》
  
  911、天地之间有(冫仑)热,善用道者终不竭。《周祝》
  
  《春秋左传》
  
  912、不备不虞,不可以师。《隐公五年传》
  
  913、善不可失,恶不可长。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隐公六年传》
  
  914、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隐公六年传》
  
  915、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一年传》
  
  916、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隐公十一年传》
  
  917、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桓公二年传》
  
  918、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桓公二年传》
  
  919、君子不欲多上人。《桓公五年传》
  
  920、物莫能两大。《庄公二十二年传》
  
  921、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闵公元年传》
  
  922、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僖公十一年传》
  
  923、国君而雠匹夫,惧者甚众矣。《僖公二十四年》
  
  924、庸勋,亲亲,暱近,尊贤,德之大者也;即聋,从昧,与顽,用嚚,奸之大者也。弃德崇奸,祸之大者也。《僖公二十四年》
  
  925、礼以行义,信以守礼,刑以正邦。《僖公二十八年传》
  
  926、叛而不讨,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怀?非威非怀,何以示德?无德,何以主盟?《文公七年传》
  
  927、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文公十三年传》
  
  928、德、刑、政、事、典、礼不易,不可敌也。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若之何敌之?《宣公十二年传》
  
  929、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宣公十二年传》
  
  930、夫恃才与众,亡之道也,商纣由之故灭。《宣公十五年传》
  
  931、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成公二年传》
  
  932、忠,社稷之固也,所盖多矣。《成公二年传》
  
  933、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成公四年传》
  
  934、山泽林盬,国之宝也。国饶,则民骄佚;近宝,公室乃贫。《成公六年传》
  
  935、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成公六年传》
  
  936、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成公八年传》
  
  937、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成公九年传》
  
  938、天下有道,则公侯能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乱则反之。《成公十二年传》
  
  939、唯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成公十六年传》
  
  940、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襄公十年传》
  
  941、在上位者洒濯其心,壹以待人,轨度其信,可明征也,而后可以治人。夫上之所为,民之归也。上所不为,而民或为之,是以加刑罚焉,而莫敢不惩。若上之所为,而民亦为之,乃其所也,又可禁乎?《襄公二十一年传》
  
  942、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襄公二十四年传》
  
  943、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襄公二十五年传》
  
  944、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而过鲜矣。《襄公二十五年传》
  
  945、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赏僣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无善人,则国从之。《襄公二十六年传》
  
  946、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襄公二十七年传》
  
  947、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襄公三十一年传》
  
  948、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臣有臣之威仪,其下畏而爱之,故能守其官职,保族宜家。顺是以下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襄公三十一年传》
  
  949、国之大节有五:畏君之威,听其政,尊其贵,事其长,养其亲。五者所以为国也。《昭公元年传》
  
  950、国于天地,有与立焉。不数世淫,弗能毙也。《昭公元年传》
  
  951、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昭公四年传》
  
  952、君子作法于凉,其敝犹贪;作法于贪,敝将若之何?《昭公四年传》
  
  953、政不可不慎也,务三而已。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昭公四年传》
  
  954、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昭公十六年传》
  
  955、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昭公二十年传》
  
  956、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昭公二十年传》
  
  957、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昭公二十年传》
  
  958、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之善物也。《昭公二十六年传》
  
  959、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昭公二十八年传》
  
  960、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昭公二十八年传》
  
  961、礼也者,小事大、大字小之谓。事大在共其时命,字小在恤其所无。《昭公三十年传》
  
  962、苟有可以加于国家者,弃其邪可也。故用其道,不弃其人。《定公元年传》
  
  963、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哀公元年传》
  
  《国语》
  
  964、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周语上》
  
  96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周语上》
  
  966、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周语上》
  
  967、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周语上》
  
  968、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庞纯固,于是乎成。《周语上》
  
  969、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於其官,以干农功。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征则有威,守则有财。《周语上》
  
  970、绝民用以实王府,犹塞川原而为潢汙也,其竭也无日矣。《周语下》
  
  971、善有章,虽贱赏也;恶有衅,虽贵罚也。《鲁语上》
  
  972、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肆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鲁语上》
  
  973、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行而从之,美恶皆君之由,民何能为焉?《鲁语上》
  
  974、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晋语一》
  
  975、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无德于人,而求用于人,罪也。《晋语四》
  
  976、乱在内为宄,在外为奸。御宄以德,御奸以刑。《晋语六》
  
  977、国家之将兴也,君子自以为不足;其亡也,若有余。《晋语九》
  
  978、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郑语》
  
  979、夫君国者,将民之与处。民实瘠矣,君安得肥?《楚语上》
  
  980、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材用。《楚语下》
  
  981、积货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夫民心之愠也,若防大川焉,溃而所犯必大矣。《楚语下》
  
  《礼记》
  
  982、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檀弓上》
  
  983、苛政猛于虎。《檀弓》
  
  984、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王制》
  
  985、凡使民,任老者之事,食壮者之食。《王制》
  
  986、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而众安得不喻焉?《文王世子》
  
  987、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运》
  
  988、礼者,君之大柄,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礼运》
  
  989、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礼运》
  
  990、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礼运》
  
  991、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礼运》
  
  992、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礼运》
  
  993、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礼运》
  
  994、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器》
  
  995、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礼器》
  
  996、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掩,微者不可大也。《礼器》
  
  997、圣人那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与焉。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五者一得于天下,民无不足、无不赡者,五者一物纰缪,民莫得其死。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大传》
  
  998、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 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大传》
  
  999、国家靡敝,则车不雕几,甲不组滕,食器不刻镂,君子不履丝屦,马不常秣。《少仪》
  
  1000、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记》

  1000、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记》
  
  1001、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乐记》
  
  1002、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杂记下》
  
  1003、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祭义》
  
  1004、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之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经解》
  
  1005、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中庸》
  
  1006、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
  道前定则不穷。《中庸》
  
  1007、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中庸》
  
  1008、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这所以为大也。

《中庸》
  
  1009、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缁衣》
  
  1010、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缁衣》
  
  1011、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缁衣》
  
  1012、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大学》
  
  1013、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大学》
  
  1014、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大学》
  
  《大戴礼记》
  
  1015、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主言》
  
  1016、之亲下也如腹心,则下之亲上也如保子之见慈母也。上下之相亲如此,然后令则从、施则行。《主言》
  
  1017、《哀公问于孔子》
  
  1018、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哀公问于孔子》
  
  1019、无贤佐俊仕而能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之有也。是以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臣。得民心者民从之,有贤佐者士归之。《保傅》
  
  1020、凡人之知,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 《礼察》
  
  1021、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得贤者安存,失贤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保傅》
  
  1022、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古之危亡,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则未有异于却走而求及于前人也。《保傅》
  
  1023、贤君良上,必自择左右始。故佚诸取人,劳于治事;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子张问入官》
  
  1024、上者辟如缘木者,务高而畏下者滋甚《子张问入官》
  
  1025、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能。《子张问入官》
  
  1026、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子张问入官》
  
  1027、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者,莫若先虚其内也;欲政之速行也者,莫若以身先之也;欲民之速服也者,莫若以道御之也。《子张问入官》
  
  1028、刑罚之所从生有源。不务塞其源,而务刑杀之,是为民设陷以贼之也。刑罚之源,生于嗜欲好恶不节。《盛德》
  
  1029、古者以法为衔勒,以官为辔,以刑为筴,以人为手,故御天下数百年而不懈堕。善御马者,正衔勒,齐辔筴,均马力,和马心,故口无声,手不摇,筴不用,而马为行也。善御民者,正其德法、饬其官而均民力,和民心,故听言不出于口,刑不用而民治,是以民德美之。《盛德》
  
  1030、不能御民者,弃其德法,譬犹御马弃衔勒,而专以筴御马,马必伤,车必败。无德法而专以刑法御民,民心走,国必亡。《盛德》
  
  1031、富贵者,观其礼施也;贫穷者,观其有德守也;嬖宠者,观其不骄奢也;隐约者,其观其不慑惧也。《文王官人》
  
  1032、其少观其恭敬好学而能弟也,其壮观其洁廉务行而胜其私也,其老观其意宪慎、强其所不足而不逾也。《文王官人》
  
  1033、父子之间,观其孝慈也;兄弟之间,观其和友也;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也;乡党之间,观其信惮也。 《文王官人》
  
  1034、省其居处,观其义方;省其丧哀,观其贞良;省其出入,观其交友;省其交友,观其任廉。《文王官人》
  
  1035、考之,以观其信;挈之,以观其知;示之,难以观其勇;烦之,以观其治;淹之,以利以观其不贪,蓝之以乐,以观其不宁,喜之以物,以观其不轻;怒之,以观其重;醉之,以观其不失也;纵之,以观其常;远使之,以观其不贰;迩之以,观其不倦;探取其志,以观其情;考其阴阳,以观其诚;覆其微言,以观其信;曲省其行,以观其备成。《文王官人》
  
  1036、方与之言,以观其志。志殷如深,其气宽以柔,其色俭而不谄,其礼先人,其言后人,见其所不足,曰日益者也。如临人以色,高人以气,贤人以言,防其不足,伐其所能,曰日损者也。其貌直而不侮,其言正而不私,不饰其美,不隐其恶,不防其过,曰有质者也。其貌固呕,其言工巧,饰其见物,务其小征,以故自说,曰无质者也。喜怒以物而色不作;烦乱之而志不营;深道以利而心不移;临慑以威而气不卑,曰平心而固守者也。喜怒以物而变易知,烦乱之而必不裕,示之以利而易移,临慑以威而易慑,曰鄙心而假气者也。 《文王官人》
  
  1037、华如诬,巧言、令色、足恭一也,皆以无为有者也。《文王官人》
  
  1038、以其见,占其隐;以其细,占其大;以其声,处其气。《文王官人》
  
  1039、政善则民说,民说则归之如流水,亲之如父母。《小辨》
  
  1040、圣人之用兵,以禁残止暴于天下也。及后世贪者之用兵也,以刈百姓危国家也。《用兵》
  
  《论语》
  
  104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104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104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1044、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
  
  1045、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
  
  1046、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
  
  1047、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
  
  1048、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颜渊》
  
  1049、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
  
  
  1050、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105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
  
  1052、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
  
  105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1054、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1055、近者悦,远者来。《子路》
  
  1056、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105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二不和。《子路》
  
  1058、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子路》
  
  1069、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
  
  1060、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1061、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
  
  《孟子》
  
  106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公孙丑下》
  
  1063、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滕文公上》
  
  1064、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滕文公上》
  
  1065、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
  
  1066、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离娄上》
  
  1067、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上》
  
  1068、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离娄上》
  
  1069、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离娄上》
  
  1070、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万章下》
  
  1071、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尽心上》
  
  107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心下》
  
  《韩诗外传》
  
  1073、传曰:水浊则鱼喁,令苛则民乱,城削则崩,岸峭则陂。故吴起削刑而车裂,商鞅峻法而支解。治国者譬若乎张琴然,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急辔御者、非千里之御也。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延及四海。故禄过其功者削,名过其实者损,情行合名,祸福不虚至矣。《卷一》
  
  1074、惟其无为,能长生久视而无累于物矣。《卷一》
  
  1075、夫霜雪雨露,杀生万物者也;天无事焉,犹之贵天也。执法厌文,治官治民者、有司也;君无事焉,犹之尊君也。夫辟土殖谷者后稷也,决江流河者禹也,听狱执中者皋陶也,然而圣后者尧也。故有道以御之,身虽无能也,必使能者为己用也。无道以御之,彼虽多能,犹将无益于存亡矣。《卷二》
  1076、上之人所遇,色为先,声音次之,事行为后。故望而宜为人君者容也,近而可信者色也,发而安中者言也,久而可观者行也。故君子容色,天下仪象而望之《卷二》
  
  1077、原天命,治心术,理好恶,适情性,而治道毕矣。原天命则不惑祸福,不惑祸福则动静修;治心术则不妄喜怒,不妄喜怒则赏罚不阿;理好恶则不贪无用,不贪无用则不害物性;适情性则不过欲,不过欲则养性知足。四者不求于外,不假于人,反诸已而存矣。《卷二》
  
  1078、天设其高,而日月成明;地设其厚,而山陵成名;上设其道,而百事得序。《卷五》
  
  《春秋繁露》
  
  1079、明王视于冥冥,听于无声,天覆地载,天下万国莫敢不悉靖其职,受命者,不示臣下以知之至也.故道同则不能相先,情同则不能相使,此其教也。由此观之,未有去人君之权能制其势者也,未有贵贱无差能全其位者也,故君子慎之。《王道六》
  
  1080、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见其光。高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藏其形,所以为神;见其光,所以为明。故位尊而施仁,藏神而见光者,天之行也。故为人主者,法天之行,是故内深藏,所以为神;外博观,所以为明也;任群贤,所以为受成,乃不自劳于事,所以为尊也;泛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仁也。故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立无为之位,而乘备具之官。足不自动,而相者导进,口不自言,而摈者赞辞,心不自虑,而群臣效当,故莫见其为之而功成矣,此人主所以法天之行也。《离合根十八》
  
  1081、君人者,国之元。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端也。失之豪厘,驷不及追。故为人君者,谨本详始,敬小慎微,志如死灰,形如委衣,安精养神,寂寞无为,休形无见影,掩声无出响,虚心下士,观来察往,谋于众贤,考求众人,揜累日积久,何功不成?《立元神第十九》
  
  1082、天积众精以自刚,圣人积众贤以自强;天序日月星辰以自光,圣人序爵禄以自明。天所以刚者,非一精之力;圣人所以强者,非一贤之德也。故天道务盛其精,圣人务众其贤。《立元神第十九》
  
  1083、为人君者,其要贵神。神者,不可得而视也,不可得而听也。是故视而不见其形,听而不闻其声。声之不闻,故莫得其响,不见其形,故莫得其影。莫得其影,则无以曲直也;莫得其响,则无以清浊也;无以曲直,则其功不可得而败,无以清浊,则其名不可得而度也。所谓不见其形者,非不见其进止之形也,言其所以进止不可得而见也;所谓不闻其声者,非不闻其号令之声也,言其所以号令不可得而闻也。不见不闻,是谓冥昏,能冥则明,能昏则彰,能冥能昏,是谓神。《立元神第十九》
  
  1084、为人君者,居无为之位,行不言之教。寂而无声,静而无形。执一无端,为国源泉。因国以为身,因臣以为心。《保位权第二十》
  
  《管子》
  
  1085、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
  
  1086、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牧民》
  
  1087、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 ,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牧民》
  
  1088、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牧民》
  
  1089、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牧民》
  
  1090、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牧民》
  
  1091、訾讆之人,勿与任大。譕臣者,可以远举;顾忧者,可与致道。《形势》
  
  1092、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 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且怀且威,则君道备矣。《形势》
  
  1093、莫乐之,则莫哀之;莫生之,则莫死之。《形势》
  
  1094、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释之。藏之无形,天之道也。《形势》
  
  1095、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故国有德义未明於朝者,则不可加於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与重禄;临事不信於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立政》
  
  1096、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财。虽有贤身贵体,毋其爵,不敢服其服;虽有富家多资,毋其禄,有敢用其财。《立政》
  
  1097、一国之人,不可以皆贵。皆贵,则事不成而国不利也。为事之不成,国之不利也,使无贵者,则民不能自理也。是故辨于爵列之尊卑,则知先后之序、贵贱之义矣。《乘马》
  
  1098、智者知之,愚者不知,不可以教民;巧者能之,拙者不能,不可以教民。《乘马》
  
  1099、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布令必行,不知心术不可;举事必成,不知计数不可。《七法》
  
  1100、威伤则重在下,重在下则令不行。《七法》
  
  1101、遍知天下,而不明于机数,不能正天下。遍知天下,审御机数,则独行而无敌矣。《七法》
  
  1102、举所美,必观其所终;废所恶,必计其所穷。《版法》
  
  1103、取人以己,成事以质。《版法》
  
  1104、修长在乎任贤,高安在乎同利。《版法》
  
  1105、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听上,然后政可善为也。《五辅》
  
  1106、圣人博闻多见,畜道以待物。《宙合》
  
  1107、奋盛,苓落也。盛而不落者,未之有也。故有道者,不平其称,不满其量,不依其乐,不致其度。《宙合》
  
  1108、所贤美于圣人者,以其与变随化也。《宙合》
  
  1109、苟大意得,不以小缺为伤。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万家之都,不可平以准。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义立之谓贤。故为上者之论其下也,不可以失此术也。《宙合》
  
  1110、辩于一言,察于一治,攻于一事者,可以曲说,而不可以广举。圣人由此知言之不可兼也,故博为之治而计其意;知事之不可兼也,故名为之说而况其功。《宙合》
  
  1111、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为周。《枢言》
  
  1112、釜鼓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故先王不满也。《枢言》
  
  1113、贱固事贵,不肖固事贤。贵之所以能成其贵者,以其贵而事贱也;贤之所以能成其贤者,以其贤而事不肖也。恶者,美之充也;卑者,尊之充也;贱者,贵之充也。故先王贵之。《枢言》
  
  1114、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匮不足之所生,生于侈,侈之所生,生于毋度。鼓曰: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八观》
  
  1115、圣人之治人也,不贵其人博学也,欲其人之和同以听令也。《法禁》
  
  1116、凡君子之重器,莫重于令。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令轻则君卑,君卑则国危。故安国在乎尊君,遵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严罚。罚严令行,则百吏皆恐;罚不行,令不行,则百吏皆喜。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重令》
  
  1117、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人心之变,有余则骄,骄则缓怠。《重令》
  
  1118、闻贤而不举,殆;闻善而不索,殆;见能而不使,殆;亲人而不固,殆;同谋而离,殆;危人而不能,殆;废人而复起,殆;可而不为,殆;足而不施,殆;机而不密。殆。《法法》
  
  1119、人主不周密,则正言直行之士危,正言直行之士危,则人主孤而毋内;人主孤而毋内,则人臣党而成群。使人主孤而毋内,人臣党而成群者,此非人臣之罪也,人主之过也。《法法》
  
  1120君有三欲于民,三欲不节,则上位危。三欲者何也?一曰求,二曰禁,三曰令。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求多者,其得寡;禁多者,其止寡;令多者,其行寡。求而不得,则威日损;禁而不止,则刑罚侮;令而不行,则下凌上。故未有能多求而多得者也,未有能多禁而多止者也,未有能多令而多行者也。故曰:上苛而下不听。《法法》
  
  1121、民未尝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功。是故仁者、知者、有道者,不与大虑始。《法法》
  
  1122、令重于宝,社稷先于亲戚;法重于民,威权贵于爵禄。故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故曰:势非所以予人也。《法法》
  
  1123、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是故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国。故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法法》
  
  1124、规矩者,方圜之正也,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圜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圜。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法法》
  
  1125、舜之有天下也,禹为司空,契为司徒,皋陶为李,后稷为田。此四士者,天下之贤人也,犹尚精一德以事其君。今诬能之人,服事任官,皆兼四贤之能。自此观之,功名之不立,亦易知也。《法法》
  
  1126、持社稷宗庙者,不让事,不广闲。《大匡》
  
  1127、管仲会国用乏,三分二在宾客,其一在国。《中匡》
  
  1128、举贤良而后可以废慢法鄙贱之民,是故先王必有置也,而后必有废也。《中匡》
  
  1129、人君唯优与不敏为不可。优则亡众,不敏不及事。《小匡》
  
  1130、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霸言》
  
  1131、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以明威之振。《霸言》
  
  1132、夫权者,神圣之所资也;独明者,天下之利器也;独断者,微密之营垒也;此三者,圣人之所则也。《霸言》
  
  1133、圣人畏微,而愚人畏明。圣人之憎恶也内,愚人之憎恶也外。《霸言》
  
  1134、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理之至也。夫令不高不行,不抟不听。《霸言》
  
  1135、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禄,用地道;举大事,用天道。《霸言》
  
  1136、夫抟国不在敦古,理世不在善政,霸王不在成曲。《霸言》
  
  1137、圣人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贱物。道德当身,不以物惑。《戒》
  
  1138、所以谓德者,不动而疾,不相告而知,不为而成,不召而至,是德也。故天不动,四时云下而万物化;君不动,政令陈下而万功成;心不动,使四肢耳目,而万物情。《戒》
  
  1139、寡交多亲,谓之知人;寡事成功,谓之知用;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戒》
  
  1140、为人君者,修官上之道,而不言其中;为人臣者,比官中之事,而不言其外。《君臣上》
  
  1141、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礼。一设而不更,此谓三常。兼而一之,人君之道也;分而职之,人臣之事也。君失其道,无以有其国;臣失其事,无以有其位。《君臣上》
  
  1142、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专意一心,守职而不劳,下之事也。为人君者,下及官中之事,则有司不任;为人臣者,上共专于上,则人主失威。是故有道之君,正其德以莅民,而不言官上之道:管理众官之道。智能聪明。智能聪明者,下之职也;所以用智能聪明者,上之道也。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职,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复合为一体。是故知善,人君也;身善,人役也。《君臣上》
  
  1143、为人君者,坐万物之原而官诸生之职者也。选贤论材,而待之以法。举而得其人,坐而收其福,不可胜收也。《君臣上》
  
  1144、土及下之事,谓之矫;下及上之事,谓之胜。为上而矫,悖也;为下而胜,逆也。《君臣上》
  
  1145、道也者,万物之要也。为人君者,执要而待之,则下虽有奸伪之心,不敢杀也。夫道者虚设,其人在则通,其人亡则塞者也。《君臣上》
  
  1146、官人不官,事人不事,独立而无稽者,人主之位也。《君臣上》
  
  1147、虽有明君,百步之外,听而不闻;间之堵墙,窥而不见也。而名为明君者,君善用其臣,臣善纳其忠也。《君臣上》
  
  1148、始于患者不与其事,亲其事者不规其道。是以为人上者患而不劳也,百姓劳而不患也。君臣上下之分素,则礼制立矣。《君臣下》
  
  1149、主劳者方,主制者圆。圆者运,运者通,通则和。方者执,执者固,固者信。君以利和,臣以节信,则上下无邪矣。故曰:君人者制仁,臣人者宁信,此言上下之礼也。《君臣下》
  
  1150、威无势也,无所立。《君臣下》
  
  1151、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美珠在渊,民知而取之。是以我有过为,而民毋过命。民之观也察矣,不可遁逃,故先王畏民。《小称》
  
  1152、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不能罪身者,民罪之。《小称》
  
  1153、政教相似而殊方。《侈靡》
  
  1154、水平而不流,无源则速竭;云平而雨不甚,无委云,雨则速己。政平而无威,则不行;爱而无亲,则流。《侈靡》
  
  1155、敬祖祢,尊始也;尊天地之理,所以论威也。《侈靡》
  
  1156、必辨于天地之道,然后功名可以植;辨于地利,而民可富;通于侈靡,而士可戚。《侈靡》
  
  1157、为国者反民性,然后可以与民戚。民欲佚而教以劳,民欲生而教以死。劳教定而国富,死教定而威行。《侈靡》
  
  1158、天地不可留,故动,化故从新。是故得天者,高而不崩;得人者,卑而不可胜。《侈靡》
  
  1159、大道可安而不可说。《心术上》
  
  1160、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冀;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心术上》
  
  1161、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心术上》
  
  1162、天曰虚,地曰静,乃不伐。《心术上》
  
  1163、必知不言无为之事,然后知道之纪。殊形异势,不与万物异理,故可以为天下始。《心术上》
  
  1164、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心术上》
  
  1165、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心术上》
  
  1166、无为之道,因也。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心术上》
  
  1167、执一之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心术下》
  
  1168、天不为一物枉其时,明君圣人亦不为一人枉其法。《白心》
  
  1169、思索精者明益衰,德行修者王道狭。卧名利者写生危,知周于六合之内者,吾知生之有为阻也。持而满之,乃其殆也;名满天下,不若其己也;名进而身退,天之道也。满盛之国,不可以仕任;满盛之家,不可以嫁子;骄据傲暴之人,不可与交。《白心》
  
  1170、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水地》
  
  1171、成功之道,赢缩为宝。事若未成,毋改其形,毋失其始。《势》
  
  1172、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后身佚而天下治。《任法》
  
  1173、君臣者,天地之位也;民者,众物之象也。各立其所职以待君令,群臣百姓安得各用其心而立私乎?故遵主令而行之,虽有伤败,无罚;非主令而行之,虽有功利,罪死。《任法》
  
  1174、所谓治国者,主道明也;所谓乱国者,臣术胜也。夫尊君卑臣,非计亲也,以势胜也。《明法》
  
  
  1175、主释法而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矣。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矣。《明法》
  
  1176、为人君者,莫责于胜。所谓胜者,法立令行之谓胜。法立令行,故群臣奉法宁职,百官有常。法不繁匿,万民敦忿,反本而俭力。故赏必足以使,威必足以胜,然后下从。《正世》
  
  
  1177、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耶?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之,然后治之。《治国》
  
  
  1178、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内业》
  
  1179、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春秋冬夏,天之时也;山陵川谷,地之枝也;喜怒取予,人之谋也。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内业》
  
  1180、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内业》
  
  1181、凡道必周必密,必宽必舒,必坚必固。《内业》
  
  1182、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绳不信,不可以求直。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势者,人主之所独守也。故人主失守则危,臣吏失守则乱。罪决于吏则治,权断于主则威,民信其法则亲。是故明王审法慎权,下上有分。《七臣七主》
  
  1183、夫众人者,多营于物,而苦其力,劳其心,故困而不赡。《禁藏》
  
  1184、安徐而静,柔节先定,虚心平意以待须。《九守》
  
  1185、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塞矣。《九守》
  
  1186、听之术曰:勿望而距,勿望而许。许之则失宁,距之则闭塞。高山仰之,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也。《九守》
  
  1187、心不为九窍,九窍治;君不为五官,五官治。为善者,君予之善;为非者,君予之罚。君因其所以来,因而予之,则不劳矣。圣人因之,故能掌之;因之修理,故能长久。《九守》
  
  1188、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下乱。寂乎其无端也,外内不通,安知所怨?关閈不开,善否无原。《九守》
  
  1189、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能宽裕纯厚而不苛忮,则民人附。《形势解》
  
  1190、人主,天下之有威者也。得民则威立,失民则威废。《形势解》
  
  1191、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人主去其门而迫于民,则民轻之而傲其势。《形势解》
  
  1192、天之裁大,故能兼覆万物;地之裁大,故能兼载万物;人主之栽大,故容物多而众人得比焉。《形势解》
  
  1193、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形势解》
  
  1194、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立。《形势解》
  
  1195、人主之所以制臣下者,威势也。故威势在下,则主制于臣;威势在上,则臣制于主。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明法解》
  
  《晏子春秋》
  
  1196、先王之立爱,以劝善也;其立恶,以禁暴也。昔者三代之兴也,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是以天下治平,百胜和集。《谏上》
  
  1197、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谏上》
  
  1198、国有三不祥: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谏下》
  
  1199、夫礼者,民之纪,纪乱则民失。乱纪失民,危道也。《谏下》
  
  1200、合升千之微,以满仓凛;合疏缕之绨,以成帏幕。太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拒而不受者哉?《谏下》
  
  1201、明君必务正其治,以事利民,然后子孙享之。《谏下》
  
  1202、古之人君,其宫室节,不侵生民之居;台榭俭,不残死人之墓。《谏下》
  
  1203、为政尚相利,故下不以相害;行教尚相爱,故民不以相恶为名。《问上》
  
  1204、昔三代之兴也,谋必度其义,事必因于民。《问上》
  
  1205、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不取。夫上士,难进而易退也;其次,易进易退也;其下,易进难退也。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问上》
  
  1206、为君节养其余以顾民,则君尊而民安;为臣忠信而无逾职业,则事治而身荣。《问上》
  
  1207、为政何患?患善恶之不分。《问上》
  
  1208、羞问之君,不能保其身。《问上》
  
  1209、其政任贤,其行爱民;其取下节,其自养俭;在上不犯下,在治不傲穷;从邪害民者有罪,进善举过者有赏。其政刻上而饶下,赦过而救穷;不因喜而加赏,不因怒以加罚;不从欲以劳民,不修怒而危国。上无骄行,下无谄德;上无私义,下无窃权;上无朽蠹之藏,下无冻馁之民;不事骄行而尚同,其民安乐而尚亲;贤君之治国如此。《问上》
  
  1210、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上爱民为法,下相亲为义,是以天下不相遗,此明王教民之理也。《问上》
  
  1211、地不同生,而任之以一种,责其俱生不可得。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责焉无已,智者有不能给;求焉无餍,天地有不能赡也。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问上》
  
  1212、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问下》
  
  1213、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问下》
  
  1214、顺爱不懈,可以使百姓;强暴不忠,不可以使一人。《问下》
  
  《墨子》
  
  1215、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亲士》
  
  1216、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亲士》
  
  1217、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亲士》
  
  1218、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亲士》
  
  1219、逼臣伤君,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亲士》
  
  1220、今有五锥,此其铦,铦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错,错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乔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宁也。《亲士》
  
  1221、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亲士》
  
  1222、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亲士》
  
  1223、江河之水,非一川之源也;千镒之裘,非一孤之白也。夫恶有同方取、不取不同而己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亲士》
  
  1224、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所染》
  
  1225、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节用,则财足。《七患》
  
  1226、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孰,衣食节而肌肤和。《辞过》
  
  1227、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也。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责,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尚贤上》
  
  1228、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尚贤中》
  
  1229、古者之置正长也,将以治民也。譬之若丝缕之有纪而周署之有纲也,将以连收天下,禁其淫暴,而一同其义也。《尚同中》
  
  1230、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设国都立正长也,非高其爵,厚其禄,富贵佚而错之也,将以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贫众寡、安危治乱也。《尚同中》
  
  1231、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视听,使人之吻助己言谈,使人之心助己思虑,使人之股肱助己动作。助之视听者众,则其所闻见远矣;助之言谈者众,则其德音之所抚循者博矣;助之思虑者众,则其谋度速得矣;助之动作者众,则其举事速成矣。《尚同中》
  1232、圣人之拊覆也,仁而无利爱。《大取》
  
  《商君书》
  
  1233、疑行无成,疑事无功。《更法》
  
  1234、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更法》
  
  1235、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更法》
  
  1236、圣人明君者,非能尽其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己矣。《农战》
  
  1237、国富则淫,淫则有虱,有虱则弱。《说民》
  
  1238、农则朴,朴则安其居而恶出。《说民》
  
  1239、有土者,不可以言贫;有民者,不可以言弱。地诚任,不患无财;民诚用,不畏强暴。《错法》
  
  1240、兵起而程敌之,政不若者勿与战,食不若者勿与久。敌众勿为客,敌尽不如击之勿疑。故曰:兵大律在谨。《战法》
  
  1241、凡人臣之事君也,多以主所好事君。君好法也,则臣以法事君;君好言也,则臣以言事君。《修权》
  
  1242、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画策》
  
  1243、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国皆有禁奸邪、刑盗贼之法,而无使奸邪盗贼必得之法。《画策》
  
  1244、圣人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定分》
  
  《慎子》
  
  1245、古者立天子而贵之者,非以利一人也。曰:天下无一责,则理无由通,通理以为天下也。《威德》
  
  1246、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是故先王见不受禄者,不臣;禄不厚者,不与入难。《因循》
  
  1247、大君者,太上也,兼畜下者也。下之所能不同,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包而畜之,无能去取焉。是故不设一方以求于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大君不择其下,故足;不择其下,则易为下矣。易为下,则民莫不容;莫不容,故多下;多下之谓大上。《民杂》
  
  1248、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故事无不治,治之正道然也。人君自任,而务为善以先天下,则是代下负任蒙劳也,臣反逸矣。故曰:君人者好为善以先下,则下不敢与君争为善以先君矣。皆私其所知以自覆掩,有过则臣反责君,逆乱之道也。《民杂》
  
  1249、君之智,未必最贤于众也。以未最贤而欲以善尽被下,则不赡矣。若使君之智最贤,以一君而尽赡下则劳,劳则有倦,倦则衰,衰则复反于不赡之道也。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下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民杂》
  
  《老子》
  
  1250、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
  
  1251、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
  
  1252、多言数穷,不如宁中。《五章》
  
  125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七章》
  
  1254、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二十二章》
  
  1255、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三十六章》
  
  1256、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
  
  1257、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三十九章》
  
  1258、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三章》
  
  125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四十七章》
  
  1260、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
  
  1281、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则阳》
  
  《列子》
  
  1282、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杨朱》
  
  1283、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说符》
  
  1284、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说符》
  
  《鹃冠子》
  
  1285、天下之事,非一人之所能独知也;海水广大,非独仰一川之流也。是以明主之治世也,急于求人,弗独为也。《道瑞》
  
  1286、进贤受上赏,则下不相蔽。《道瑞》
  
  1287、仁者,君之操也;义者,君之行也;忠者,君之政也;信者,君之教也;圣人者,君之师傅也。君道知人,臣术知事。《道瑞》
  
  1288、富者观其所予,足以知仁;贵者观其所举,足以知忠;贫者观其所不取,足以知廉;贱者观其所不为,足以知贤。《道瑞》
  
  1289、无道之君,任用么么,动即烦浊;有道之君,任用俊雄,动则明白。《道瑞》
  
  1290、贤君循成法,后世久长;惰君不从,当世灭亡。《道瑞》
  
  129、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近迭》
  
  1291、择人而用之者王,用人而择之者亡。《近迭》
  
  1292、法者,使去私就公。《度万》
  
  1293、影则随形,响则应声,故形声者,天地之师也。《泰录》
  
  1294、一目之罗,不可以得雀;笼中之乌,空窥不出。《世兵》
  
  1295、众人唯唯,安定裤福;忧喜聚门,吉凶同域;失反为得,成反为败。《世兵》
  
  1296、天高而可知,地大而可宰。《备知》
  
  
  《尹文子》
  
  1297、道不足以治,则用法;法不足以治,则用术;术不足以治,则用权;权不足以治,则用势。势用则反权,权用则反术,术用则反法,法用则反道,道用则无为而自治。《大道上》
  
  1298、术者,人君之所密用,群下不可妄窥;势者,制法之利器,群下不可妄为。《大道上》
  
  1299、天下万事,不可备能。责其备能于一人,则贤圣其犹病诸。《大道上》
  
  1300、所贵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贵工倕之巧,不贵其独巧,贵其能与众共巧也。令世之人,行欲独贤,事欲独能,辩欲出群,勇欲绝众。独行之贤,不足以成化;独能之事,不足以周务;出群之辩,不可为户说;绝众之勇,不可与征阵。凡此四者,乱之所由生。是以圣人任道以夷其险,立法以理其差,使贤愚不相弃,能鄙不相遗。能鄙不相遗,则能鄙齐功;贤愚不相弃,则贤愚等虑;此至治之术也。《大道上》
  
  1301、圆者之转,非能转而转,不得不转也。方者之止,非能止而止,不得不止也。因圆之自转,使不得止;因方之自止,使不得转;何苦物之失分?《大道上》
  
  1302、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也。故仁以道之,义以宜之,礼以行之,乐以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齐之,刑以威之,赏以劝之。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义者所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礼者所以行恭谨,亦所以生惰慢;乐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慕;法者所以齐众异,亦所以乖名分;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陵暴;赏者所以劝忠能,亦所以生鄙争。《大道下》
  
  1303、凡人富则不羡爵禄,贫则不畏刑罚。不羡爵禄者,自足于己也;不畏刑罚者,不赖存身也。二者为国之所甚,而不知防之之术,故令不行而禁不止。若使令不行而禁不止,则无以为治。无以为治,是人君虚临其国,徒君其民,危乱可立而待矣。令使由爵禄而后富,则人必争尽力于其君矣;由刑罚而后贫,则人咸畏罪而从善矣。故古之为国者,无使民自贫富。贫富皆由于君,则君专所制,民知所归矣。《大道下》
  
  《荀子》
  
  1304、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宁也,而政事之本也。《不苟》
  
  1305、君子位尊而志慕,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是何邪?则操术然也。《不苟》
  
  1306、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作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不苟》
  
  1307、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王制》
  
  1308、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失;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余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余虽曲当,犹将无益也。《王制》
  
  1309、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富国》
  
  1310、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富国》
  
  1311、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富国》
  
  1312、治国有道,人主有职。若夫贯日而治详,一日而曲列之,是所使夫百吏官人为也,不足以是伤游玩安燕之乐。若夫论一相以兼率之,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乡方而务,是夫人主之职也。《王霸》
  
  1313、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人主得使人为之,匹夫则无所移之。今以一人兼听天下,日有余而治不足者,使人为之也。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必自为之然后可,则劳苦耗顇莫甚焉。如是,则虽藏获不肯与天子易势位。《王霸》
  
  1314、取天下者,非负其土地而从之之谓也,道足以壹人而已矣。彼其人苟壹,则其土地且奚去我而适它?《王霸》
  
  1315、主道治近不治远,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主能治近,则远者理;主能治明,则幽者化;主能当一,则百事正。夫兼听天下,日有余而治不足者如此也,是治之极也。《王霸》
  
  1316、明主好要,而暗主好详。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王霸》
  
  1317、君人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生霸》
  
  1318、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君道》
  
  1319、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君道》
  
  1320、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善生养人者人亲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显设人者人乐之,善藩饰人者人荣之。四统者俱,而天下归之,夫是之谓能群。《君道》
  
  1321、明主有私人以金石珠玉,无私人以官职事业。《君道》
  
  1322、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害善,不若利淫。《致士》
  
  1323、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议兵》
  
  1324、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强国》
  
  1325、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强国》
  
  1326、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天论》
  
  1327、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天论》
  
  1328、一物失称,乱之端也。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正论》
  
  1329、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论》
  
  1330、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处一危之,其荣满侧;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解蔽》
  
  1331、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正名》
  
  1332、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大略》
  
  1333、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大略》
  
  1334、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人心者,皆礼也。《大略》
  
  1335、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大略》
  
  1336、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工贾亦然。《大略》
  
  《韩非子》
  
  1337、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爱臣》
  
  1338、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将自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君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主道》
  
  1339、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主道》
  
  1340、不谨其闭,不固其门,虎乃将存;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贼乃将生。《主道》
  
  1341、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是以不言而善应,不约而善增。言己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谏。《主道》
  
  1342、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有度》
  
  1343、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矣。《有度》
  
  1344、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独制四海之内,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远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辞;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朝廷群下,直凑单微,不敢相逾越。故治不足而日有余,上之任势使然也。《有度》
  
  1345、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有度》
  
  1346、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二柄》
  
  1347、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要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群臣之情不效,则人主无以异其臣矣。故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齐桓公妒而好内,故竖刁自宫以治内;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燕子哙好贤,故子之明不受国。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二柄》
  
  1348、权不欲见,素无为也。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虚而待之,彼自以之。《扬权》
  
  1349、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上有所长,事乃不方。矜而好能,下之所欺。辩惠好生,下因其材。上下易用,国故不治。《扬权》
  
  1350、圣人之道,去智与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民人用之,其身多殃;主上用之,其国灭亡。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参鞠之,终则有始。虚以静后,未尝用己。《扬权》
  
  1351、主上不神,下将有因。其事不当,下考其常。若天若地,是谓累解;若地若天,孰疏孰亲?能家天地,是谓圣人。《扬权》
  
  1352、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狗。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法刑苟信,虎化为人,复反其真。《扬权》
  
  1353、一家二贵,事乃无功。《扬权》
  
  1354、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和氏》
  
  1355、人主诚明于圣人之术,而不苟于世俗之言,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左右安能以虚言惑主,而百官安敢以贪渔下?《奸劫弑臣》
  
  1356、人主者,非目若离娄乃为明也,非耳若师旷乃为聪也。不任其数,而待目以为明,所见者少矣,非不弊之术也;不因其势,而待耳以为聪,所闻者寡矣,非不欺之道也。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为己视,使天下不得不为己听。故身在深宫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内,而天下弗能蔽弗能欺者何也?暗乱之道废而聪明之势兴也。故善任势者国安,不知因其势者国危。《奸劫弑臣》
  
  1357、世之学术者,说人主不曰“乘威严之势以困奸邪之臣”,而皆曰“仁义惠爱而已矣”。世主美仁义之名,而不察其实,是以大者国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奸劫弑臣》
  
  1358、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无威严之势,赏罚之法,虽尧舜不能以为治。《奸劫弑臣》
  
  1359、治国之有法术赏罚,犹若陆行之有犀车良马也,水行之有轻舟便楫也,乘之者遂得其成。《奸劫弑臣》
  
  1360、人主不可不加心于利己死者。故日月晕围于外,其贼在内。备其所憎,祸在所爱。《备内》
  
  1361、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目不明,则不能决黑白之分;耳不聪,则不能别清浊之声;智识乱,则不能审得失之地。书之所谓治人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解老》
  
  1362、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徒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虚静而重变法。《解老》
  
  1363、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喻老》
  
  1364、势重者,人君之渊也。君人者,势重于人臣之间,失则不可复得也。简公失之于田成,晋公失之于六卿,而邦亡身死。故曰鱼不可脱于深渊。《喻老》
  
  1365、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君。君见赏,臣则损之以为德;君见罚,臣则益之以为威。人君见赏,而人臣用其势;人君见罚,而人臣乘其威。故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喻老》
  
  1366、圣人无常行也。能并智,故曰“不行而知,';能并视,故曰“不见而明”。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故曰“不为而成”。《喻老》
  
  1367、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执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君人者,能去贤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万不失,则人力尽而功名立。《用人》
  
  1368、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下临千切之谿,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而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功名》
  
  1369、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毕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大体》
  
  1370、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骄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难一》
  
  1371、明主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卑贱不待尊贵而进,论大臣不因左右而见;百官修通,群臣辐凑;有赏者君见其功,有罚者君知其罪;见知不悖于前,赏罚不弊于后。《难一》
  
  1372、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管仲曰:“臣有宠矣,然而臣卑。”公曰:“使子立高、国之上。”管仲曰:“臣贵矣,然而臣贫。”公曰:“使子有三归之家。”管仲曰:“臣富矣,然而臣疏。”于是立以为仲父。霄略曰:“管仲以贱为不可以治国,故请高国之上;以贫为不可以治富,故请三归;以蔬为不可以治亲,故处仲父。管仲非贪,以便治也。”《难一》
  
  1373、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下众而土寡,寡不胜众者,言君不足以遍知臣也,故因人以知人。是以形体不劳而事治,智虑不用而奸得。《难三》
  
  1374、人主之大法,非法则术也。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难三》
  
  1375、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定法》
  
  1376、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听莫聪焉。《定法》
  
  1377、人皆寐,则盲目不知;皆嘿,则喑者不知。觉而使之视,问而使之对,则喑盲者穷矣。不听其言也,则无术者不知;不任其身也,则不肖者不知。听其言而求其当,任其身而责其功,则无术不肖者穷矣。夫欲得力士而听其自言,虽庸人与乌获不可别也。授之以鼎俎,则罢健效矣。故官职者,能士之鼎俎也,任之以事而愚智分矣。《六反》
  
  1378、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则不非,鬼则不困。《八经》
  
  1379、力不故众,智不尽物。与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国,故智力敌而群物胜。揣中则私劳,不中则任过。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八经》
  
  1380、明主其务在周密。是以喜见则德偿,怒见则威分。故明主之言,隔塞而不通,周密而不见。《八经》
  
  1381、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蠹》
  
  1382、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此不知之患也。《五蠹》
  
  《吕氏春秋》
  
  1383、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令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本生》
  
  1384、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贵公》
  
  1385、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斵,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贵公》
  
  1386、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贵公》
  
  1387、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去私》
  
  1388、古之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官事,得其经也。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耳目,国愈危,身愈辱,不知要故也。《当染》
  
  1389、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以归。《功名》
  
  1390、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功名》
  
  1391、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善响者,不于响于声;善影者,不于影于形;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先己》
  
  1392、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先己》
  
  1393、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失之弥远。《论人》
  
  1394、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者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论人》
  
  1395、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圜,臣执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圈道》
  
  1396、天下无粹白之孤,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用众》
  
  1397、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于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故一也者,制令;两也者,从听。先圣择两从一,是以知万物之情。《大乐》
  
  1398、家无怒笞,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国无刑罚,则百姓之悟相侵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故怒笞不可偃于家,刑罚不可偃于国,谏伐不可偃于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荡兵》
  
  1399、众正之所积,其福无不及也;众邪之所积,其祸无不逮也。《明理》
  
  1400、夫众之为福也大,其为祸也亦大。譬之若渔深渊,其得鱼也大,其为害也亦大。《决胜》
  
  1401、圣人南面而立,以爱利民为心。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则精通乎民也。故君子诚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人,岂必强说乎哉!《精通》
  
  1402、名不徒立,功不自成,国不虚存,必有贤者。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故见贤者而不耸,则不惕于心;不惕于心,则知之不深;不深知贤者之所言,不祥莫大焉。《谨听》
  
  1403、凡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三者弗能,国必残亡;群孽大至,身必死殃。《遇合》
  
  1404、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圣人去小取大。《权勋》
  
  1405、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夫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釐夫人,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故因则功,专则拙。《贵因》
  
  1406、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察今》
  
  1407、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禹之决江水也,民聚瓦砾。事已成,功己立,为万世利,禹之所见者远也,而民莫之知。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乐成》
  
  1408、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知终,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察微》
  
  1409、得道者必静,静者无知。知乃无知,可以言君道也。故曰:中欲不出谓之扃,外欲不入谓之闭。既扃而又闲,天之用密。有准不以平,有绳不以正。天之大静,既静而又宁,可以为天下正。《君守》
  
  1410、善为君者无识,其次无事。有识,则有不备矣;有事,则有不恢矣。不备不恢,此官之所以疑而邪之所从来也。今之为车者,数官然后成。夫国岂特为车哉!众智众能之所持也,不可以一物一方安车也。《君守》
  
  1411、凡奸邪险陂之人,必有因也。何因哉?因主之为。人主好以己为,则守职者舍职而阿主之为矣。阿主之为,有过则主无以责之,则人主日侵而人臣日得。是宜动者静,宜静者动也。尊之为卑,卑之为尊,从此生矣。《君守》
  
  1412、人主以好暴示能、以好唱自奋,人臣以不争持位、以听从取容,是君代有司为有司也,是臣得后随以进其业。君臣不定,耳虽闻不可以听,目虽见不可以视,心虽知不可以举,势使之也。凡耳之闻也,藉于静;目之见也,藉于昭;心之知也,藉于理。君臣易操,则上之三官者废矣。《任数》
  
  1413、古之王者,其所为少,其所因多。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为则扰矣,因则静矣。因冬为寒,因夏为暑,君奚事哉?故曰:君道无知无为,而贤于有知有为,则得之矣。《任数》
  
  1414、夫君人而知无恃其能、勇、力、诚、信,则近之矣。凡君也者,处平静,任德化,以听其要。《勿躬》
  
  1415、明君者,非遍见万物也,明于人主之所执也。有术之主者,非一自行之也,知百官之要也。知百官之要,故事省而国治也。明于人主之所执,故权专而奸上。《知度》
  
  1416、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知度》
  
  1417、权钧则不能相使,势等则不能相并,治乱齐则不能相正。故小大轻重、少多治乱,不可不察,此祸福之门也。《慎势》
  
  1418、以大畜小吉,以小畜大灭;以重使轻从,以轻使重凶。自此观之,夫欲定一世安黔首之命,功名著乎梁孟,铭篆著乎壶鉴,其势不厌尊,其实不厌多。《慎势》
  
  1419、位尊者其教受,威立者其奸止,此畜人之道也。故以万乘令乎千乘易,以千乘令乎一家易,以一家令乎一人易。《慎势》
  
  1420、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不二》
  
  1421、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故曰: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此四者异位同本。故圣人之事,广之则极宇宙、穷日月,约之则无出乎身者也。《执一》
  
  1422、人主出声应容,不可不审。凡主有识,言不欲先。人唱我和,人先我随。以其出之为入,以其言之为名,取其实以责其名,则说者不敢妄言,而人主之所执其要矣。《审应》
  
  1423、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具备》
  
  1424、威不可无有,而不可专恃。《用民》
  
  1425、礼烦则不应,业烦则无功,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适威》
  
  1426、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故《周书》曰:“允哉允哉!”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贵信》
  
  1427、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贵信》
  
  1428、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人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故任天地而有余。不肖者则不然,责人则以义,自责则以人。责人以义则难赡,难赡则失亲;自责以人则易为,易为则行苟。故天下之大而不容也,身取危,国取亡焉。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王必有瑕瓋,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择务贵取一也。《举难》
  
  1429、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事适于时者,其功大。《召类》
  
  1430、凡事之本在人主。人主之患,在先事而简人,简人则事穷矣。《行论》
  
  1431、亡国之主,必自骄,必自智,必轻物。自骄则简士,自智则专独,轻物则无备。无备召祸,专独位危,简士壅塞。欲无壅塞,必礼士;欲位无危,必得众;欲无召祸,必完备。三者,人君之大经也。《骄悠》
  
  1432、强大未必王也,而王必强大。王者之所藉以成也何?藉其威与其利。非强大,则其威不威,其利不利。其威不威,则不足以禁也;其利不利,则不足以劝也。故贤主必使其威利无敌。故以禁则必止,以劝则必为。《壹行》
  
  1433、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署日月星辰之行知天。四时寒署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当赏》
  
  1434、冬与夏不能两刑,草与稼不能两成,新谷熟而陈谷亏,凡有角者无上齿,果实繁者木必庳,用智褊者无遂功,天之数也。故天子不处全,不处极,不处盈。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先王知物之不可两大,故择务当而处之。《博志》
  
  1435、人主,太上喜怒必循理;其次不循理,必数更,虽未至大贤,犹足以盖浊世矣。《似顺》
  
  1436、世主之患,耻不知而矜自用,好愎过而恶听谏,以至于危。耻莫大乎危者。《似顺》
  
  1437、先王不能尽知,执一而万物治。使人不能执一者,物感之也。《有度》
  
  1438、细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细大贱贵交相为赞,然后皆得其所乐。《务大》
  
  《淮南子》
  
  1439、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象而弗宰。《原道》
  
  1440、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无矜而得于和,有万不同而便于性。《原道》
  
  1441、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究也,秉其要归之趣。《原道》
  
  1442、夫井鱼不可与语大,拘于隘也;夏虫不可与语寒,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与语至道,拘于俗,束于教也。《原道》
  
  1443、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土处下,不在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争先,故疾而不迟。《原道》
  
  1444、君人者不下庙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也。故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主术》
  
  1445、古之为车也,漆者不画,凿者不斵,工无二伎,士不兼官,各守其职,不得相奸。人得其宜,物得其安。是以器械不苦,而职事不嫚。夫责少者易偿,职寡者易宁,任轻者易权,上操约省之分,下效易为之功,是以君臣弥久而不相厌。《主术》
  
  1446、权势之柄,其以移风易俗矣。尧为匹夫,不能仁化一里;桀在上位,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为治,而势可以易俗,明矣。《主术》
  
  1447、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主术》
  
  1448、有大略者,不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主术》
  
  1449、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是故号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闻。百官修同,群臣辐凑。《主术》
  
  1450、法律度量者,人主之所以执下,释之而不用,是扰无辔衔而肥也。群臣百姓,反弄其上。是故有术则制人,无术则制于人。《主术》
  
  1451、得势之利者,所持甚小,其存甚大;所宁甚约,所制甚广。《主术》
  
  1452、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主术》
  
  1453、水下流而广大,君下臣而聪明。君不与臣争功,而治道通矣。《缪称》
  
  1454、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施于四海。《缪称》
  
  1455、骄溢之君无忠臣,口慧之人无必信。《缪称》
  
  1456、察于一事,通于一伎者,中人也;兼覆盖而并有之,度伎能而裁使之者,圣人也。《缪称》
  
  1457、高不可及者,不可以为人量;行不可逮者,不可以为国俗。《齐俗》
  
  1458、礼乐未始有常也,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氾论》
  
  1459、圣人所由曰道,所为曰事。道犹金石,一调不更;事扰琴瑟,每弦改调。故法制礼义者,治人之具也,而非所以为治也。故仁以为经,义以为纪,此万世不更者也。若乃人考其才,而时省其用,虽日变可也。天下岂有常法哉?《氾论》
  
  1460、夫圣人作法,而万物制焉;贤者立礼,而不肖者拘焉。制法之民,不可与远举;拘礼之人,不可使应变。《氾论》
  
  1461、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人之情,莫不有所短。诚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足以为累;若其大略非也,虽有闾里之行,未足大举。《氾论》
  
  1462、论人之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施,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贫则观其所不取。视其更难,以知其勇;动以喜乐,以观其守;委以财货,以论其仁;振以恐惧,以知其节。则人情备矣。《氾论》
  
  1463、得道以御者,身虽无能,必使能者为己用。不得其道,伎艺虽多,未有益也。《诊言》
  
  1464、天下之物博而智浅。以浅赡博,未有能者也。独任其智,失必多矣。故好智,穷术也。《诠言》
  
  1465、圣人内藏,不为物先倡;事来而制,物至而应。《诠言》
  
  1466、非易不可以治大,非简不可以合众。《诠言》
  
  1467、圣人之接物,千变万轸,必有不化而应化者。《诠言》
  
  1468、江河所以能长百谷者,能下之也。夫惟能下之,是以能上之。《说山》
  
  1469、凡用人之道,若以燧取火。疏之则弗得,数之则弗中,正在疏数之间。《说林》
  
  1471、知天而不知人,则无以与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则无以与道游。《人间》
  
  1471、得道之士,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入人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人间》
  
  1473、圣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拊循其所有而涤荡之。故因则大,化则细矣。《泰族》
  
  1474、主术者,君人之事也。所以因作任督责,使群臣各尽其能也,明摄权操柄以制群下。提名责实,考之参伍,所以使人主秉数持要,不妄喜怒也。其数直施而正牙队外私而立公,使百官条达而辐凑,各务其业,人致其功,此主术之明也。《要略》
  
  《法言》
  
  1475、或问:“道有因无因乎?”曰:“可则因,否则革。”或问“无为”。曰:“奚为哉?在昔虞、夏袭尧之爵,行尧之道,法度彰,礼乐著,垂拱而视天下民之阜也,无为矣。绍桀之后、纂纣之余,法度废,礼乐亏,安坐而视天下民之死,无为乎?"《问道》
  
  1476、或问:“何以治国?”曰:“立政。”曰:“何以立政?'’曰:“政之本,身也。身立,则政立矣。”《先知》
  
  1477、或曰:“以往圣人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有诸?”曰:“有之。”曰:“圣君少而庸君多,如独守仲尼之道,是漆也。”曰:“圣人之法,未尝不关盛衰焉。昔者,尧有天下,举大纲,命舜禹,夏殷周属其子,不胶者卓矣。唐虞象刑帷明,夏后肉辟三千,不胶者卓矣。尧亲九族,协和万国;汤武桓桓,征伐四克。由是言之,不胶者卓矣。礼乐征伐,自天子所出,春秋之时,齐晋实予,不胶者卓矣。”《先知》
  
  1478、或苦乱,曰:“纲纪。”曰:“恶在于纲纪?"曰:“大作纲,小作纪。如纲不纲,纪不纪,虽有罗网,恶得一目而正诸?”《先知》
   1479、圣人之道,譬扰日之中矣。不及则未,过则是。《先知》

《论衡》
  
  1480、夫能御骥騄者,必王良也;能臣禹稷皋陶者,必尧舜也。御百里之手,而以调千里之足,必有摧衡折轭之患;有接具臣之才,而以御大臣之知,必有闭心塞意之变。《逢遇》
  
  1481、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养德者,养名高之人,以示能敬贤;养力者,养气力之士,以明能用兵。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且足者也。事或可以德怀,或可以力摧。外以德自立,内以力自备,慕德者不战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却。《非韩》
  
  1482、至德纯握之人,禀天气多,故能则天,自然无为,禀气薄少,不遵道德,不似天地,故曰不肖。不肖者,不似也。不似天地,不类圣贤,故有为也。天地为炉、造化为工,票气不一,安能皆贤?贤之纯者,黄老是也。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黄老之操,身中恬澹,其治无为。正身共己,而阴阳自和;无心于为,而物自化;无意于生,而物自成。《自然》
  
  1483、《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垂衣裳者,垂拱无为也。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惟天为大,帷尧则之。”又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周公曰:“上帝引侠。”上帝,谓舜禹也。舜禹承安继治,任贤使能,慕己无为而天下治。舜禹承尧之安,尧则天而行,不作功邀名,无为之化自成。故曰:“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年五十者,击壤于涂,不能知尧之德,盖自然之化也。《易》:“大人与天地合其德。”黄帝尧舜,大人也。其德与天地合,故知无为也。天道无为,故春不为生,而夏不为长,秋不为成,冬不为藏。阳气自出,物自生长;阴气自起,物自成藏。汲井决彼,灌溉园田,物亦生长。霈然而雨,物之茎叶根咳,莫不洽濡。程量封泽,孰与汲井决陂哉?故无为之为,大矣!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沛然之雨,功名大矣,而天地不为也,气和而雨自集。《自然》
  
  
  《潜夫论》
  
  1484、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明暗》
  
  1485、治国之道,劝之使谏,宣之使言,然后君明察而治情通矣。《明暗》
  
  1486、夫国君之所以致治者公也,公法行则宄乱绝;佞臣之所以便身者私也,私术用则公法夺。《潜叹》
  
  1487、三代之废兴也,在其所积。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慎微》
  
  1488、为国者,必先知民之所苦,祸之所起,然后设之以禁,故奸可塞,国可安矣。《述赦》
  
  1489、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无常行,亦无常弛。君敬法则法行,君慢法则法弛。《述赦》
  
  1490、法令赏罚者,诚治乱之枢机也,不可不严行也。《三式》
  
  1491、夫积怠之俗,赏不隆则善不劝,罚不重则恶不惩。故凡欲变风改俗者,其行赏罚者也,必使足惊心破胆,民乃易视。《三式》
  
  1492、礼义生于富足,盔窃起于贫穷。富足生于宽暇,贫穷生于无日。圣人深知力者乃民之本也,而国之基,故务省役而为民爱日。《爱日》
  
  1493、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劝其德而乐其政,邪人痛其祸而悔其行。《断讼》
  
  1494、夫法令者,君之所以用其国也。君出令而不从,是与无君等。主令不从,则臣令行,国危矣。《衰制》
  
  1495、夫法令者,人君之衔辔箠策也;而民者,君之舆马。若使人臣废君法禁而施己政令,则是夺君之辔策而己独御之也。《衰制》
  
  1496、法令刑赏者,乃所以治民事而致整理尔,未足以兴大化而升太平也。《本训》
  
  《申鉴》
  
  1497、明于治者,其统近,万物之本在身,天下之本在家,治乱之本在左右,内正立而四表定矣。《政体》
  
  1498、通于道者,其宁约。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有一行而可常履者,正也。怒者,仁之术也;正者,义之要也。至哉!此谓道根,万化存焉尔。是谓不思而得,不为而成。执之胸心之间,而功覆天下也。《政体》
  
  1499、民由水也。济大川者,大上乘舟,其次泅。泅者劳而危,乘舟者逸而安,虚入水则必溺矣。以知能治民者,泅也;以道德治民者,舟也。《政体》
  
  1500、睹孺子驱鸡也,而见御民之方。孺子驱鸡者,急则惊,缓则滞。方其北也。遽要之则折而过南;方其南也,遽要之则折而过北。迫而飞,疏则放,志闲则比之,流缓而不安则食之。不驱之驱,驱之至者也。志安,则循路而入门。《政体》
  
  1501、高下失序则位轻,班级不固则位轻,禄薄卑宠则位轻,官职屡改则位轻,迁转烦渎则位轻,黜陟不明则位轻,待臣不以礼则位轻。夫位轻而政重者,未之有也。圣人之大宝曰位,轻则丧吾宝也。《政体》
  
  《中论》
  
  1502、夫登高而建柱,则其所视者广;顺风而振铎,则其所闻者远。非旌色之益明,铎声之益远也,所托者然也。况居富贵之地而行其政令者也?故舜为匹夫,犹民也,及其受终于文祖,称曰“予一人”,则西王母来献白环。周公之为诸侯,犹臣也,及其践明堂之祚,负斧扆而立,则越裳氏来献白雉。故身不尊则施不光,居不高则化不博。《爵禄》
  
  1503、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图。故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乱也。《务本》
  
  《人物志》
  
  1504、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流业》
  
  1505、自见其美,不足也;不伐其能,有余也。《八观》
  
  1506、凡偏材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长于办一官,而短于为一国。何者?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协五味;一国之政,以无味和五味。《材能》
  
  1507、臣以自任为能,君以用人为能;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所能不同,故能君众材也。《材能》
  
  1508、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英雄》
  
  
  《中说》
  
  1509、通变之谓道,执方之谓器。《周公》
  
  1510、虽天子必有师,然亦何常师之有?唯道所存。以天下之身,受天下之训,得天下之道,成天下之务,民不知其由也。其惟明主乎!《问易》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