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淮南子》导读
 
《淮南子》是汉代淮南王刘安招集宾客集体创作的一部道家名著。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评价《淮南子》说:“其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上自大公,下至商鞅。其错综经纬,自谓兼于数家,无遗力矣。”
《淮南子》一书内容繁富,包罗万象,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农学、生物、音律、神话等方面,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然而,《淮南子》;也并不是杂而无统,散而无归,全书以“太上之道”为宗旨,统合百家之说,将各篇的内容熔铸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道本论”是《淮甫子》全书的核心,作者继承了先秦道家学派特别是老子、庄子的思想,对道做了更进一步的阐述与说明。《淮南子》的道论包括“道本论”与“生成论”两个部分。“道本论”主要论述道的至上性、独一性,及道存在的基本特征。作者认为道是天地万物存在的终极根据,它能覆天载地,贯通四方八极,它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与宇宙大化中各种具体的事物相比,道有着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宇宙中各种具体的事物都有固定的存在特性,有的事物刚强,有的事物柔弱;有的事物高大,有的事物矮小;有的事物天性清静,有的事物则躁动不安。任何事物都是执持着一定的规定,难以兼持它的对立的方面。因此,任何具体事物的存在总是有着缺憾和固塞,难以开通流化,与天地大化相追随。而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道则不同,它的存在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它不固定于某种具体的存在特征,而能兼通、综合对立的方面,能将各种矛盾对立的方面巧妙地统合成一体。因此它能应物不穷,贯穿于天地道化的始终。正因为道具有最大的包容性,所以才能成为万事万物的渊源。

作者还秉承老子的旨意,对道的德性做了探讨,认为道具有最伟大、最玄妙的德性,它生育万物却不据为已有、创化万象却不去主宰。天地之间的各种生物都因道的流行而获得生命,但却从来不会想到去报答它;同样,这些生物也是因道的流行而终止它们的生命,但不会因此而怨恨它。总之,道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它的造化,它超越各种赞誉与诽谤之上,有着最渊深、最伟大的德行。这种德行是圣人立德修行的基础,也是圣王为政治国的根本。《淮南子》除了论述道本身的存在特征和运行过程之外,还对道生化宇宙的过程做了认真的探讨。这部分内容构成了其道论中的生成论思想。在《俶真训》中,作者对宇宙的起源做了探讨,将宇宙的演化分成皇大阶段,这就是: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在第一个阶段中,万物处于积聚状态,虽已呈现出萌发之兆,但还没有发展完善,没有最终形成。第二个阶段与第一个阶段相比,宇宙更加空灵透明,天地阴阳二气互相交合,“相与优游,竟畅于宇宙之间”。宇宙中和气絪缊,处处酝酿着生化之机、但有形有质的物体还没有生化出来,只有生化的朕兆,而没有生命的形态。从这一阶段继续往前上溯,便进入到宇宙创化的原初阶段,即篇中所说的“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此时的宇宙虚无寂寥,萧条冷清,“天合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一片寂静。但这种寂静并不是死亡的寂静,而是蕴含着生化之机。对这三个阶段中的物质存在的状态,作者也分别进行了描述。这就是与上述三个阶段相对应的三种状态:“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其中第一阶段包括有有者与有无者两方面。在第一个阶段中,万物参差错落,青翠茂盛,可以捉摸度量,除了各种各样的物质之外,还有物质赖以存在的空间。这种空间“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们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极也”,浩浩瀚瀚,漫无边际,各种各样的物质都在其间繁衍生息。在第二个阶段,物质与空间尚未分化,宇宙还处于棍沌鸿濛的状态,它深宏广大,但却没有内外的区分。由第二阶段再向上追溯,就是所谓“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此时“天地未剖,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平静,寂然清澄,莫见其形”,宇宙万物处于最初的原始状态。

此外,在《天文训》中也谈到宇宙天地的创生问题,作者认为天地万物的生化经历了从道至虚廓,再至宇宙,再至气,再至天地阴阳、四时万物的过程。“ 天地未形, 冯冯翼翼, 洞洞...., 故日太昭。道始于虚廓, 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至于阴阳、四时、万物的产生,则是由于天地之气合散的结果:“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这种对宇宙万物创生过程的解释极有见地,其基本观点与现代宇宙学关于宇宙创生的假说暗合,这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人的智慧以及对自然的探索精神。

《淮南子》对人生观问题也有充分的论述。作者认为大丈夫处世应遵循道的准则,纵志舒节,与时俯仰,针对当时社会人们拘拘于功名富贵、荣辱得失的现象,作者认为真正伟大的人应胸怀凌云之志,以“道”做为终极关怀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拓宽生命的境界,使生命获得最大的意义:“是故大丈夫恬然无思,活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乘去凌霄,与造化者俱。纵志舒节,以驰大区。可以步而步,可以骤而骤,令雨师洒道,使风伯扫尘。电以为鞭策,雷以为车轮。上游于霄雿之野,下出于无垠之门。”( 《原道训》)。这种气魄是何等的宏大!作者最羡慕的是“性合于道”的真人,认为真人能还本返朴,与道合体。他们恪守人的本性,无思无为,卓然独立,与宇宙万物相感相应。因此,只有真人才能领略到人生的真正意义,是大道的最完满的体现者。

在论及与生命紧密关联的死亡问题时,书中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作者认为生命与死亡、成功与毁坏,都是物质存在的不同形式,两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一般人总是热衷于生命的快乐,而对死亡则心怀恐惧。作者认为这种态度不是达人所持,而是庸人的一偏之见。作者主张对死生不应过于介怀,尤其不能将爱憎喜怒加于其间,应懂得生与死都是天地造化的自然流变,是气化的不同环节。“吾生也有七尺之形,吾死也有一棺之土。吾生之比于有形之类,犹吾死之沦于无形之中也。然则吾生也,物不以益众;吾死也,土不以加厚,吾又安知所喜憎利害其间者乎?”( 《精神训》)天地造化万物就好像陶人制造陶器一样,陶人把土制成盆盎等各种陶器,表面上看似乎与土有分别,但在本质上仍然不过是土;反之,当陶器破碎时,它们不再拥有盆盎之形,似乎是一种毁败。但实际也不过是返回到它们的原初状态,跟它们为盆盎之时,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何况“始吾未生之时,焉知生之乐也?今吾未死,又焉知死之不乐也”( 《俶真训》)!在达人看来,死亡对人来说是一种长久的休息,通人因此无需对生死做过多的关注,而应心存道化,与天地造化共呼息。

对现实人生和百姓疾苦的关注,在《淮南子》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书中有一个贯彻始终的主题,就是对治国之道的探索。作者认为,终极之道既可用于治身,又可推及于治国,治国之道与治身之道是贯通的。该书始终以至高无上的道做为立说的根基,通过贯通古今天人来探索治道之本。作者首先对所谓“至德之世”进行了考察,认为在这一时期人们的天赋本性朴实纯厚,智诈尚未萌发,因此人们的一言一行都天然地与道契合。此时既没有仁义礼乐,也没有君臣主仆。人们仰承天和,隐然自成,享受着至纯至粹的人生快乐。

伴随着宇宙的演化进程,那始初的大朴渐渐离散,世俗的风气也随之衰颓。到了伏羲氏统治时期,人类便开始萌发智巧之心,走向与自然分离、抗争的道路。这种情形一直延续下去,经过神农氏、黄帝氏、昆吾氏、夏后氏,直到周室之衰、列国争霸,人类在与自然和自身欲望的抗争过程中,建立了礼乐制度。因此,以仁义道德为核心内容的礼乐制度实际上是道德衰败的发展结果,表明人已背离了原初的大朴之道。仁义礼智虽然可以维持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行为,但却是建立在人性堕落的基础上的。作者认为,人主治国应当体察天道,以天道作为终极的依据,“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 《主术训》)。只有这样,才能上通天道,感化群生,使人们重新回复到原初的纯朴状态。

《淮南子》一书还包含着十分丰富的自然科学内容,书中的《天文训》《地形训》《时则训》等集中论述了天文学、地理学、农学和律历学的有关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在《天文训》中,作者对五星、二十八宿、八风等作了专门研究,对五星的行度、运行周期做了科学测定。篇中还根据北斗星的运行规律,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及其理论依据。同时根据对木星的研究,制订了岁星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此外,《天文训》还依据对自然现象广泛而细微的观察,研究了自然界中各种物类的感应关系,如“日至而糜鹿解”“月虚而鱼脑流”“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等等。这些发现,为后世人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可贵的启示。在《地形训》中,作者还记述了九州、九山、九塞、九薮、六水等山川形势、要塞湖泊。并对四海之内的东西、南北长度做了计算,得出了东西长度为二万八千里、南北为二万六千里的结论。此外《地形训》还记载了东方、东南方、南方、西南方、西方、西北方、北方、东北方和中央等九地的代表. 物产。同时对人们的饮食习惯与其智慧、习性的关系做了探讨,充分反映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概括能力。此外《淮南子》的《说山训》和《说林训》两篇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格言,这些格言充满了智慧,是对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如“三人比肩,不能外出户;一人相随,可以通天下”“力贵齐,知贵捷”“听有音之音者聋,听无音之音者聪;不聋不聪,与神相通”“田中之潦,流入于海;附耳之言,闻于千里”“以水和水不可食,一弦之瑟不可听”等等,词意隽永,富于哲理,读来耐人寻味。至于该书在其它各方面的内容,我们将在各篇大意中具体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总之,《淮南子》一书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相信读者在认真阅读之后,会获得许多有益的知识和启迪。



《淮南子》一书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关于这一点,历代名家多有论述,宋代史论家高似孙在其所著《子略》中评论道:“淮南,天下奇才也!《淮南》之奇,出于《离骚》;《淮南》之放,得于庄列;《淮南》之议论,出于不韦之流;其精好者,又如 《玉杯》《繁露》之书。”近人梁启超也说:“ 《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近年来,《准南子》一书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日益引起学者的注意,牟钟鉴教授撰著《 < 吕氏春秋 > 与 < 淮南子 > 思想研究》一书,系统地对两书的思想做了比较研究,并呼吁学术界加强对《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研究。胡适曾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子》又集道家的大成。”

《淮南子》一书适应西汉时期大一统的政治需要,以道家为宗领,对先秦的学术做了最后一次总结。它兼采各家学说,以道家为统领,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它的产生充分反映了西汉前期开明的学术空气和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在此之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学说做为官方的学术,限制其他学派的发展。这一举动,使得汉代的学术思想陷入狭隘沉滞的境地。陈陈相因,比同演述,思想无创见、学术无新意是汉代经学的一个主要特点。

《淮南子》一书体系博大,思想深邃,在许多方面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为汉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书中的许多观点,既考虑了前人的立说,又独辟蹊径,提出了自己的创见。

首先,《淮南子》在哲学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创见,《原道训》《俶真训》《天文训》等篇对“道论”做了系统的阐述,其“道论”既继承了老子、庄子等先秦道家关于“道”的思想,又在许多方面加深了对“道”的理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道本论与创生论区分开来。道本论讨论道的存在状态及运行过程,类似于哲学上的本体论;而创生论则讨论天地万物的起源及演化过程,这类似于本源论。这种区分反映了古代哲学思维的深入,表明哲学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另外,《淮南子》一书 在有些方面还修正了先秦道家的观点。例如在对“无为”思想的看法中,作者批评了先秦道家消极无为的思想:“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象’吾以为不然” ( 《修务训》)。作者历考神农、尧、舜、禹、汤的功业,指出人类社会正是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不断取得发展的,假如束手无为,四肢不动,要想建立功业、维持生存,是不可能的。据此,作者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在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推自然这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匆伐,功立而名弗有” ( 《修务训》),认为无为指的是按照客观的自然规律办事,不居功自傲、自矜自夸。这种解释纠正了老子、庄子 “无为”思想的一些消极倾向,使道家的无为思想具有更加积极进取的特性。

《淮南子》还系统地讨论了形神关系问题,第一次对形、气、神三者的关系做了论述。提出了著名的 “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的观点,指出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种观点后来被东汉著名哲学家王充所继承,对形神关系做了更科学的论述。

《淮南子》对战争的论述也具有总结性的意义。兵家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先秦的军事 家如孙武、孙膑、吴起、尉缭子等都对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观点。而《淮南子》则对这些丰富的思想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这种总结表现在许多方面。书中专设《兵略》一篇来讨论有关战争的问题,对战争的起源、作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争自身的规律、兵道与大道的关系,以及各种战术原则乃至将帅的素质等等都做了专门论述。作者认为 “兵之胜败,本在于政。政胜其民,上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 “故善用兵者,用其自为用也;不能用兵者,用其为己用也。用其自为用,则天下莫不可用也;用其为己用,所得者鲜矣”( 《兵略训》)。并指出兵有三势、二权,将军必须具备三隧、四义、五行、十守等素质。这些观点综合了先秦兵家的有关论述,而统之于“太上之道”。将兵道与大道贯通一体,是《淮南子》总结先秦兵家思想的一个基本原则,也与此书的整体倾向相互呼应。

对神话传说的记述,是《淮南子》一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淮南子》保存了许多上古神话传说故事,为矾究神话学、民俗学提供了珍贵的素材。因此神话学者、民俗学者把它与《山海经》《楚辞》《庄子》一同比观,视之为上古神话资料的一个宝库。《淮南子》对神话传说的记述相当广泛,《天文训》记载了共工触不周山的故事,《本经训》载有奕射十日、大禹治水的传说,《览冥训》则载有女娲炼石补天、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要略》中载有伏羲将八卦演为六十四卦的传说。这些故事不但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而且是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淮南子》记载了我国古代许多重要的科技成果,书中专列三篇来讨论科学技术问题,其讨论的范围广泛,涉及到天文学、地理学、律历学、农学等等。在《天文训》《地形训》《时则训》中,作者不仅第一次记述了许多重要的 科学发现,而且还试图运用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对物质现象做出解释,反映了我国古人的高超智慧与探索精神。《淮南子》在这方面的内容得到了国内外自然科学史专家的重视,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的宏篇巨制《中国科技史》中对《淮南子》一书极为推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总之,《淮南子》一书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从文化上来说,它既保存了先秦时期光辉灿烂的文化,又开启了两汉以后的文化。从哲学上来说,它以道家为宗,综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构筑了一个以道论为主体的哲学思想体系。从政治上来看,它主张积极进取,对无为而治作了新的解释,对治国之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从科学技术上来说,它对天文、地理、节令等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宗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该书还保存了大量的神话传说资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学术价值。

《淮南子》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精品。正如作者在此书末尾所自许的那样:“若刘氏之为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原道之心,合三玉之风,以储与扈冶,玄妙之中,精摇靡览,弃其珍挈,斟其淑静,以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拘系牵连之物,而不与世推移也。故置之寻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这样的伟大气魄和探索精神也是我们当代人应该学习的。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