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杨开慧后人:身为"骄杨"之后,不做俗人之举
 
“‘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年仅29岁的共产党人杨开慧面对穷凶极恶的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在杨开慧纪念馆,讲解员罗莎向游客讲述着杨开慧英勇就义的场景,不少游客眼眶中噙满泪水。

  杨开慧纪念馆位于长沙今开慧乡板仓镇,这里也是杨开慧的家乡。这个宁静的小镇,因为有杨开慧故居、陵墓的存在,每年都会迎来几十万的游客瞻仰、游玩。杨开慧不仅因为是革命的英勇烈士、毛泽东的忠贞的妻子而深受中国人民的敬仰,也因身为“忠烈为民的好学生、忠义教子的好母亲”而备受当地居民的颂扬。

  在板仓镇,杨开慧的事迹无人不知,当地人民谈起来都如数家珍:杨开慧的父母出生于诗书世家,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杨开慧4岁时即对她进行启蒙教育。杨开慧从外表看来文静、贤惠,却是一位思想非常解放的女性。她7岁发蒙上学,当时板仓冲乡下还没有女孩上学,杨开慧开了风气之先。她还动员不识字的母亲也进学校学习,母女同校一度传为佳话。在湘福女中,她是唯一剪短发的学生,倡导大家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之后,19岁的杨开慧为了进一步求学,还进入男校读书,开创了长沙男女同校的先例……


61岁的章庭杰是杨开慧儿媳邵华的秘书,在为邵华工作的多年时间里,他也了解到不少和杨开慧有关的事迹。“她虽出生在进步书香世家,却非常同情下层生活的同胞。不管是她身处富裕家境、还是后期生活贫困时,她都时常关爱周围劳苦的百姓,给别人送去生活必需品,而她自己可能已经是穷到连买纸给毛泽东写信的钱都没有了。”章庭杰说。

  杨开慧与毛泽东婚后生育了三个儿子,在东奔西走的革命生涯中,她尽力担负起了抚育孩子的重担,使他们生活在温暖的母爱中。但不能追随毛泽东参加革命,也让杨开慧经受了巨大的折磨。“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丢不开。”坚守板仓的3年,正值国共破裂的“白色恐怖”时期,杨开慧藏在卧室泥砖墙缝里的手稿,记录了这个坚强母亲面临的挣扎,也记载着她对毛泽东、对革命的无尽牵挂。这些手稿,是杨开慧纪念馆最珍贵的“馆宝”。

“在手稿里,杨开慧记述了当年自己好像已经看到了死神,而她却并不惧怕。”章庭杰说:“她已经做好了为革命牺牲的充分准备,因此最后面对敌人的生死相逼,哪怕是要她与最爱的亲人们诀别,她也毫不动摇地选择走上了死亡之路。”1930年,杨开慧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与“毛泽东离婚”的威逼利诱,她大义凛然:“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于是,为了革命的成功,杨开慧倒在了刑场上,成为毛家牺牲的第一位亲人,也被毛泽东喻为“骄杨”。

  现在,杨开慧的堂侄孙杨自强仍然住在板仓镇,63岁的他有着一儿一女,靠着耕地、做木工辛勤过日子,家境不富裕但也幸福和睦。“没事了总会到杨开慧故居、纪念馆来看看,看看我的家人、也缅怀我们国家的骄傲。”杨自强说:“杨开慧在狱中曾留有遗言,‘我死后,希望家里人不做俗人之举’,我经常用这句话教育我的孩子,我们是杨开慧的后人,我们要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

天纵诗才的毛泽东一生当中写过大量的浪漫主义诗篇,其中有六首诗词是写给女性的。

第一首是《虞美人·枕上》,是1921年写给夫人杨开慧的。杨开慧1901年生,湖南长沙人,1920年冬,同毛泽东在长沙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湘区委员会负责机要兼交通联络工作。1930年11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1921年夏,毛泽东告别新婚不久的夫人杨开慧,与何叔衡悄然登船,东下上海,去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途中,夜间无法入睡,思念远方的爱人,写下了这首词。词曰: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94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二首是《贺新郎·别友》,写于1923年,也是写给夫人杨开慧的。1923年冬,在中共三大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的毛泽东受党委派,离长沙赴沪转穗,去参加国民党一大。辞别夫人兼战友杨开慧时,他写下了这首词。词曰: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第三首是《临江仙·给丁玲同志》,是1936年12月写给女作家丁玲的。曾与杨开慧在岳云中学是同学的丁玲,1936年11月辗转到达陕西保安(当时党中央所在地)。那时,红军经过长征,遭受了很大的损失,缺乏人才,尤其缺乏知识分子。国统区著名女作家丁玲此时到来,便成为一件重要事情。中央宣传部在一个窑洞里召开了欢迎会,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中央领导都出席了。丁玲感到意外,更感到温暖,后来她说,那是她一生中最幸福、最光荣的时刻。毛泽东说,你是从国统区来到苏区的第一个作家,现在这里的条件很差,打仗的人多,文化人少,你来了好,可以把苏区的文化工作开展起来。你在上海领导过左联工作,多想些办法,多发挥一点作用。丁玲建议:先要成立组织,比如文艺俱乐部之类,把文艺爱好者聚集起来,开展活动。

11月22日,在保安,我党在革命根据地成立了第一个文艺协会组织,开始叫“中国文艺工作者协会”,毛泽东建议改为“中国文艺协会”。丁玲被推选为中国文协主任。毛泽东问丁玲,还想做什么?丁玲说:“我想当红军,上前线去,看看打仗。”毛泽东思索了一下说:“还来得及,还赶得上最后一个仗。明天有队伍上前线去,你就跟着杨尚昆主任他们走吧!”就这样,丁玲跟着工农红军前方总政治部出发上了前线。

这一年的年底,丁玲收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礼物,就是毛泽东的《临江仙》词,用军队电报拍发给前方的丁玲。词中表达了对于丁玲的高度赞许。词曰: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据考证,在毛泽东诗词中,题赠现代作家的只此一首。1937年初,丁玲来到延安,又当面请毛主席亲笔抄录了这首词,写在两张16开大小的浅黄色毛边纸上。抗日战争开始后,丁玲为防丢失,于1939年初夏把毛主席的手书寄给远在大后方重庆的胡风,请他代为保管。胡风虽然历尽沧桑,几度风雨飘摇,但始终妥善保存着这件珍贵文物。1982年,胡风从四川回到北京后,终于将它归还给了丁玲。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新观察》1980年第七期。

第四首是《蝶恋花·答李淑一》,是1957年5月11日写给李淑一的。李淑一当时是湖南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师,杨开慧的好友。1957年春节,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谈她读了毛诗的感想,并附了一首她在1933年听到丈夫柳直荀(曾任中共鄂西特委书记)牺牲时写的《菩萨蛮?惊梦》。毛泽东5月11日回信,并赋此词。词曰: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词中的“杨柳”指的是杨开慧和柳直荀。毛泽东在此词中以浪漫主义手法歌颂了为国赴死的先烈,与李淑一共同缅怀了自己的革命伴侣。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58年1月1日湖南师范学院院刊《湖南师院》。

第五首是《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是1961年2月写给已参加民兵的女机要员小李的。

1960年的一天,毛泽东的女机要员小李送文件到菊香书屋。这时,正站在窗前沉思的毛泽东忽然问她:“小李,你参加民兵了吗?”“参加啦。”小李回答。“你为什么要参加民兵?”毛泽东又问。“这……”小李想了想答:“响应主席的号召,全民皆兵呗。”

60年代初,我党与国际上一些政党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比如,在怎样对待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在怎样对待民兵组织的建设上,我党与苏共就存在着不同看法。苏共领导人认为,在现代化武器面前,“常规部队无足轻重,民兵只不过是一堆肉”。与此相反,毛泽东则以为,在帝国主义依然存在的今天,在现代化武器面前,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女机要员为了证明自己确实参加过民兵,从笔记本里拿出一张训练余暇时拍的照片给毛泽东看。照片上,小李剪着短发,白衬衣束进蓝色长裤里,右手扶着步枪,昂首站在一棵树旁,背景是明净的蓝天和远山。“好英武的模样哟!”毛泽东称赞道。

一会儿,毛泽东把手里的烟灰弹了一弹,对小李说:“给我拿支笔来。”他接过铅笔,顺手拿过一本看过的地质常识书,翻到有半页空白的地方,便在书上龙飞凤舞地写下了《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毛泽东放下笔,笑着对小李说:“小鬼,我把这首诗送给你,好不好?”小李又惊又喜:“主席,您太夸奖我了,我哪配得上……”“哎,你们年轻人就是要有志气,不要学林黛玉,要学花木兰、穆桂英!”说完,爽朗地笑起来。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

第六首是《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是1961年9月9日写给江青的。毛泽东所写的“李进”,是江青1951年底去湖北武汉附近深入土改时用的化名。那张照片则是江青1959年上庐山时拍摄的。诗曰: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20世纪60年代初是中国复杂而严峻的年代。国际上,中苏两党分歧扩大到两国关系,苏联单方面撤走全部专家,撕毁了几百个协议和合同,并挑起中苏边境纠纷。而在国内,经济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东南沿海一带面对着所谓“新月形包围圈”,西部北部边境也存在安全威胁。在严峻形势下,作为共和国主席的毛泽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依然镇定自若、信心百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诗句,与其说毛泽东是触景生情,倒不如说他是借景抒情,把自己在特定历史年代的情怀,寄寓在题照诗中。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里。
骄杨我们永远的骄傲——纪念杨开慧烈士牺牲八十周年.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在纪念毛主席亲爱的夫人杨开慧烈士英勇牺牲八十周年之际,家乡人民深情记得,近半个世纪前,毛主席在复开慧烈士好友李淑一的书信中,选用《蝶恋花》词牌,写下了这首情真意挚的浪漫主义诗篇《答李淑一》。而独得毛主席词作凡三首(前另有《虞美人》、《贺新郎》,作者注)者,惟开慧一人!因为,杨开慧是毛泽东“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的情窦初开,是“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的婚后惜别,更是“开慧之死百身莫赎”痛悔无极的生死之情!

  作为毛泽东永远的骄傲,杨开慧是忠厚传家的好女儿,忠勇为民的好学生,忠贞爱情的好妻子,忠义教子的好母亲,忠诚革命的好党员。

  杨开慧,号霞,字云锦,1901年11月6日,出生于长沙县板仓屋场一个进步书香世家。虽幼小孱弱多病,性情自孤,但睿智深思,朴实勤奋,发愤励志,追求信仰,“同情下层生活的同胞,忌恨那些穿华服,只顾自己快活的人。”受“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风熏染,陶冶了慈、俭、乐、敬的良好品德,是一个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忠厚传家的好女儿。

  青少年时期,杨开慧是一个聪慧、刻苦、多思、朴素的好学生。自与父亲的学生毛泽东、蔡和森等结识后,思想和眼界更加开阔,对国贫民弱现状更为忧虑,自觉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剪短发,倡白话,被人称为“过激党”,并成为中国妇女运动先驱,被教会学校开除后,联络女同学开长沙男女同校先例,被毛泽东赞为“亦一新生面也”。她积极参加湖南学联工作,帮助进步青年。1921年入党,成为中共最早的女党员之一。求学期间,母女同校,男女同学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她是接受新事物,反抗旧礼教,有志于学,锐意进取,忠勇为民的好学生。

1920年冬,杨开慧和毛泽东打破陈规陋习,不作俗人之举,结成革命伴侣。直到1927年,她始终陪伴在毛泽东身边,辗转于长沙、上海、韶山、广州、武汉,协助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工人、农民、学生运动,做了建党初期大量的机要和联络工作。帮助整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支持开展武装斗争。毛泽东在与杨开慧短暂分别的《贺新郎》词中,深情写道:“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终以“重比翼,和云翥”两相期许。杨开慧也在1928年自述中深情写道:“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我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的爱他……一直到他有许多的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我想象着,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一定要跟着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我一定同他去共这一个运命!”在毛泽东上了井冈山的日子里,杨开慧牵肠挂肚,在《偶感》诗中写道:“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迹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同时,她在追记中写道:“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的不能忘记他。我暗中行事,使家人买了一点菜,晚上又下了几碗面。妈妈也记着这个日子。晚上睡在被里又伤感了一回。听说他病了,听说是积劳的缘故。这真不是一个小问题。没有我在身边,他不会注意的,一定除死不休。”人说爱情都是无私的。她对毛泽东的一往情深,甚至达到无私的地步:“只要他是好好的,属我不属我倒在其次,天保佑他吧!”杨开慧抒写了一曲天上人间的《上邪》绝唱,一位忠贞爱情的好妻子!

杨开慧与毛泽东婚后生育了三个儿子。在东奔西走的革命生涯中,她尽力担负起了抚育孩子的重担,使他们生活在温暖的母爱中。在坚守板仓的三年中,她作好了最坏的精神准备,承受了独立支撑的千斤重担。在她牺牲当年的追记手稿中记述,“又是一晚没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丢不开。”她时刻不忘将幼儿托付给自己的一弟和孩子们的叔叔。她曾在写给杨开明烈士的信中说:“我好像已经看到了死神。唉!它那冷酷严肃的面孔。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啊,我有点可怜他们!而且这个情绪,缠绕得我非常厉害——前晚竟使我半睡半醒的闹了一晚!我决定把他们——小孩们——托付你们……必须得你们各方面的爱护,方能在春天里自然地生长,而不至受那狂风骤雨的侵袭!”即使在敌人阴森恐怖的大牢里,她仍不忘教育一同坐牢的小岸英学文化,辨是非,明事理。尽管杨开慧不曾估计自己的一弟和孩子的叔叔们都先后牺牲,孩子们因为父母为了大众而牺牲了童年幸福,历尽狂风骤雨,甚至早年夭折,或是病患终身,但除了暴露敌人的残忍,一点也无损于开慧妈妈是一个母仪天下,大爱无疆,忠义教子的好母亲!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回湘发动秋收起义,杨开慧带着三个孩子返居板仓,时刻冒着被捕危险,坚持了三年地下斗争。在家被捕入狱之前,为了保守党的机密,保护革命同志和亲属儿女,从容销毁了自己视为生命、敌人最想得到的宝贵资料,让凶残狡诈的敌人,一无所获。她不畏敌人的严刑拷打和与“毛泽东离婚”的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不为所动,“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1930年11月14日,毅然诀别年迈的母亲和三个年幼的孩子,英勇就义于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以29岁年轻的生命,定格为忠诚革命的好党员。以最后的一腔热血,溅起了毛泽东永远的骄傲——板仓红霞!

  杨开慧,是毛家牺牲的第一位亲人。长沙板仓,是毛泽东幸福初恋之地,也是他中年丧妻的伤心之地。他曾辗转给杨家亲属寄回30块银元,以三个儿子的名义为妻子立碑修墓。解放伊始,即派长子回乡祭奠母亲,看望亲人。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献出了六位亲人的生命,包括“骄杨”,其中四位,都是新中国“双百人物”。新中国永远不会忘记,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家乡永远不会忘记!长沙县以“骄杨”为荣,努力建设烈士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巨大变化,以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中部第一,中国十佳两型城市等殊荣,并正在开启板仓小镇建设锦绣篇章,而为烈士家乡争光,告慰千古忠魂。

  骄杨,我们永远的骄傲!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