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坚守哨位之高原篇--"筑路铁军"征战嘎隆拉
 
《人民武警报》报道(胡新刚 张涛 齐明宇 李凌志 陈鸿圣)俗话说:"嘎隆拉,伸手把天抓。" 嘎隆拉山海拔4800米,地势陡峭,地形复杂。因为她的阻隔,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墨脱县成为全国唯一不通等级公路的县,被称为"高原孤岛"。去年9月,"筑路铁军"--武警交通一总队300多名官兵率先吹响征战嘎隆拉的号角,承担了全线施工难度最大、工程技术要求最高、生活环境最苦的唯一一座隧道--嘎隆拉隧道建设任务。武警官兵们以勇于奉献、不怕牺牲、决战决胜的精神,用热血和忠诚谱写着一曲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壮歌。

调兵遣将,挺进"死亡地带"

修筑扎墨公路,是世代墨脱人的期盼。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先后5次修建这条"天路"。由于地质构造极不稳定,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修成的路被毁坏殆尽。

改革开放30年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为了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西藏各族群众,去年9月,国家正式立项,投入近10亿元将扎墨公路列入西藏"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并把最难啃的"硬骨头"--打通3300米长的嘎隆拉隧道的任务交给武警交通部队,工期只有两年。

为了把党和政府造福藏族群众的伟大壮举变成现实,武警交通一总队奉命出征。政委刘根水在动员大会上动情地说:"打通嘎隆拉隧道,是个关键而又艰险的任务,就是拼死也要完成任务!"

作为高原老兵,没有人不知道这一任务的艰险。武警交通一总队党委先后5次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规定:在家是独子、身体有病、没有高原施工经验的官兵不能去。

3天后,当申请参战官兵的名单放到党委常委面前时,他们惊呆了:要求参战的人员近80%是独子,九成以上是二级士官、技术骨干,最后不得不从中挑选出300余名官兵。他们来自全国12个省区市的36个施工点,有的战斗在南方,不得不脱掉短袖穿上棉衣;有的参加完海子山隧道会战,刚下川西高原又上青藏高原……

然而,要征服嘎隆拉山谈何容易。嘎隆拉山海拔4800米,地势陡峭,地形复杂,山顶长年积雪平均厚达5至6米;从波密到嘎隆拉山仅24公里,却要翻越10多处泥石流、塌方多发路段,冬季雪崩随时可能发生,被称为"死亡地带"。

去年8月20日,工程师刘九林带领10人勘测小组和1名向导进入嘎隆拉先期实地勘测,开进到16公里处时,隐约从前方传来"哗啦啦"的响声。"泥石流来了!"刘九林赶紧指挥调转车头躲避,但便道上只能容一辆小车通行,根本无法调头。情急之下,他们只好弃车向旁边的一处高地爬去。当最后一名战士赵天明刚刚站稳脚跟,泥石流挟着石块、大树,翻腾着倾泻而下。

为了早日贯通隧道,武警交通一总队党委决定采取从嘎隆拉山南北两端相向开进的办法。南侧官兵必须赶在10月大雪封山前,把所有装备物资、近百人一年的给养全部抢运到位。此时,还有不到1个月时间。

挺进嘎隆拉山,真正的凶险才刚刚开始。

去年9月3日一大早,官兵们搭乘拉送物资的车辆小心翼翼地向山顶进发。中午时分,车队行驶到嘎隆拉山顶。刚才还是阳光明媚,瞬间乌云翻滚,狂风挟着雪粒呼啸而来。突然,一辆汽车轮胎发生打滑。危急关头,带车干部杨忠良和三级士官崔智连忙脱下棉大衣,塞到轮胎下面,避免了一次重大险情。雪越下越大,气温已降到15摄氏度以下,必须在天黑之前赶到山下,否则,官兵们就会冻成"雪坨子"。

此时,从地方找来担负运输任务的5头骡子累得趴在雪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任凭怎么踢它、踹它,它就是不起来。三级士官祁正军等10名战士上前卸掉骡子身上的大米、面粉,往身上一背,用背包带牢牢地捆好,就向山下走去。碰到险要地段,他们几乎是趴在地上一步一步往前爬。一位珞巴族向导吃惊地说:"这些武警官兵,背东西比骡子还厉害。"

另一路推着车辆下山的官兵,纷纷把棉衣脱下来,在车辆打滑地段铺起一条"棉衣路"。饿了,啃一口压缩饼干;渴了,吃一把积雪。4个小时后,当官兵们到达山下时,不少战士的鞋子蹬掉了,手冻僵了,湿透的衣服结了冰,人人头上顶着一头冰碴儿。

25天后,官兵们硬是把1300多吨施工器材、100多吨生活给养全部运到宿营地。

  依靠科技,破解世界难题

嘎隆拉隧道地处喜马拉雅断裂带,是迄今为止国内穿越断层最多、地应力最强的高原隧道,施工难度很大。正当掘进突击队官兵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时候,围岩特征突变,呈现出岩层松散的迹象,稳定性极差,官兵们明显感觉山体在轻微的晃动。

"不好!这可是'大变形、大塌方'的不祥征兆。"跟班作业的爆破手董耀成赶紧向项目部主任程春明汇报。就在大伙在塌方不远处紧急苦思对策之际,洞内岩体由里及外发生局部坍塌,顷刻间,地动山摇,烟尘四起。"快撤!"程春明一把将身边的官兵向洞外方向一推,一边紧急鸣哨,火速组织官兵撤离。

没有人员伤亡,但官兵们辛辛苦苦掘进了一个礼拜的战斗成果毁于一旦。

狭路相逢,勇者胜。程春明分析认为,前期官兵们士气高昂,冒然激进,忽略了对岩层的理性分析,当务之急必须集中兵智,对隧道岩体充分科学的勘测。

深夜,在通往嘎隆拉山的路上,程春明、刘瑞河和工计科长易宇明、爆破手董耀成等一干隧道技术尖兵相互搀扶着,踏冰碾雪,连夜冒死进洞,再次对岩体进行现场踏勘。通过连续17个小时的紧急攻关,逐步形成"TSP超前探控、超声波地质预报"等为核心的科学施工方案,准确判断出岩层特性。智勇双全的筑路将士针对围岩软化应力重新分配、岩体间摩擦系数降低导致底层压力增大的实际,对山体变形段采用工字钢钢拱架加固二次衬砌,拱架背部与初期支护的空隙用喷射混凝土的方法进行回填密实,有效抑制山体进一步变形扩大。这种帷幕注浆、密实回填施工法一举填补了国内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的空白。

官兵们相拥而泣!

依靠科技攻关,隧道施工中涌水、塌方、岩爆等难题被一一破解。据西藏交通厅墨脱公路负责人李春良介绍,施工200多天来,官兵创新了管棚注浆、混凝土抗冻融等12项施工工艺和方法,先后攻克"高原断层施工"、"震区深层灌注"等5个世界高原公路隧道病害难题,创造了多项高原隧道施工奇迹。
生死考验,彰显军人价值

征战嘎隆拉山,是交通官兵向生命极限发出的挑战。

冬季,嘎隆拉山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官兵时刻面对缺水、缺电、缺氧难题。在隧道打风钻,每开挖1米至少需要10立方米水。刚开始没有地下水,他们只得把大块雪放入铁桶内烧化,再一桶一桶地抬到作业面。隧道内机械噪音高达300分贝,空气中粉尘浓度达40%,官兵们戴着十几层的口罩,鼻子、耳朵里还满是黑黑的黏稠油灰,吐出来的痰像泡沫,他们只得架起两个大功率通风机通风。

可怕的远不止这些,官兵还要时刻面临死亡的威胁。

今年2月中旬,嘎隆拉山暴雪整整下了12天,山南侧积雪深达4米,官兵只好挖出一条30米长的雪洞,上、下工地靠四肢在雪地上爬着进出。

2月27日早晨,教导员王超苏带领20名战士刚爬出雪洞,一阵"轰隆隆"的巨响从前方传来,足有6层楼高的积雪排山倒海般地翻滚下来。"不好,有雪崩!"王超苏赶紧招呼身后的战友。大家顺着山坡连滚带爬向下滑,帽子、鞋子、大衣全都滚掉了。幸好找到了一个山洞躲避,雪块呼啸着冲了过去,一棵3人合抱的大树被连根拔起,隧道口的一间材料库房瞬间荡然无存。

青菜,成了这里最贵的奢侈品。靠墨脱一侧的部队官兵,基本吃不到新鲜蔬菜,只能喝融化的雪水,用喷灯烤罐头吃,常常外面是热的,里面还是冰。大雪封山后,只能靠吃干粮、干菜、罐头补充体能。时间长了,不少官兵出现头发脱落、指甲翻卷、牙齿松动等高原病症。

2月18日,毛瑞兵因感冒引发腮腺炎,导致急性肺炎,高烧40度,连续7天神智不清。在嘎隆拉,小小的感冒都可能危及人的生命,部队及时通过电话与四川华西医院取得联系,在专家指导下小毛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大家劝他回到山北侧休息几天,他却说:"这里虽然艰苦,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

官兵把"舒服、享受、浪漫"藏入背囊,把"忠诚、信念、价值"筑进天路。部队进驻之初,就把"三个特别精神"作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激励官兵在生命禁区实现人生价值。

去年10月22日,材料保管员崔智刚到墨脱就接到母亲突然去世的噩耗,考虑到部队抢运材料任务重,他含泪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施工期间,教导员王超苏的母亲因患脑血栓3次被120急救中心拉去抢救,他一直把牵挂埋在心底;机械操作手、三级士官董耀成在嘎隆拉隧道铲出第一斗石渣时,他的女儿也发出了第一声啼哭,他自豪地给女儿起了个乳名:墨墨……施工中先后有39名官兵主动放弃休假,4名官兵推迟婚期,12名官兵在亲人病故、妻子临产的情况下,仍坚守在施工一线。

2009年春节,是官兵来到嘎隆拉山过的第一个春节,一场又一场的大雪把信号全部覆盖。为了让官兵过好春节,部队别出心裁地组织了一次写春联比赛,并要把写得最好的传到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现场。春联评出来了,拿起电话,却没有声音。大家等啊、盼啊,排着队轮番去打电话,每隔一分钟拿起电话试一次。可是,整个除夕之夜,电话里都没有发出声音。看着大家遗憾的眼神,副大队长崔喜贷说:"就对着电话喊吧,亲人一定听得到。"战士刘德强第一个扯着嗓子喊道:"爸爸、妈妈,新年好!全国人民新年好!"随即,积压在官兵心中的情感顿时爆发出来,他们一齐对着话筒喊起来:"奋战在嘎隆拉隧道的交通一总队官兵向全国人民拜年了!"

这声音在嘎隆拉山上空回荡,在辽阔的雪域高原回荡……

雪山尊荣,恰似一座承载着前世今生、连接着梦想与现实的宫殿,凝固、厚重,在喜马拉雅烈日照耀下,巍然耸立,剑指苍穹,在古老与现代划下了一道难以逾越的界限。墨脱应该是一个极地吧!在中国大陆2100多个行政县中,她是至今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墨脱应该是一个极限吧!在武警交通官兵转战祖国大江南北的40多年岁月里,何等急难险重不曾攻克?要去墨脱了,我内心升腾起一股悸动的暖流,静静默念着那神话图腾般的名字,独自遥想远行墨脱,不觉间,内心沉醉,身神异处,眼前便明晃晃地浮现出雕塑一般的嘎隆拉雪山和在雪山中奋战的交通官兵。

《人民武警报》报道(陈鸿圣)2009年4月下旬,通往墨脱的公路全面动工。祖国又一次选择了武警交通部队,在2008年9月率先启动的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嘎隆拉隧道,武警交通部队官兵就已打响了攻坚战。

把公路修到墨脱去!这是一个足以震撼世人的消息,在中国筑路军人的伟大史诗中,修建墨脱公路无疑将是厚重无比、精彩绝伦的篇章。

嘎隆拉隧道,墨脱公路的咽喉。交通战士们在冰冷刺骨的隧道里作业,风钻、炮眼、坚石、烟尘,所有的隧道元素,成为官兵在寂寞嘎隆拉的生活音符。两个地震带、三个大断裂层,雪崩、泥石流、岩爆、高寒极低气温、洞内不完全燃烧释放的有毒气体,无时无刻不威胁着筑路官兵的生命安全。"将士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在党和人民最需要他们建功立业的时刻,交通将士们义无反顾。大年三十夜,鞭炮齐响,万家团圆,坚守在隧道建设一线的将士们点响最后一组排炮,完成最后一组掘进,在风雪弥漫的雪野里书写着武警交通部队官兵的无限忠诚。

  是什么拴住了他们的心?是悠悠的白云,是烈烈的高原雄风,还是不变的忠诚?

"隧道里缺了谁都行,就是缺不了老胡。"项目部主任程春明说。

"老胡是谁?他有什么能耐?"

三级士官胡芝华长得很阳刚,1米75的个头,轮廓分明的面庞,身材挺拔。其实老胡年龄不大,今年才28岁。长期在隧道一线劳作,吸入过多的有毒气体,加上紊乱的生活规律,休息不充分,胡芝华看上去像40岁的小老头,大伙戏称他"老胡"。

在隧道施工中,老胡还真是个"腕"。二郎山、鹧鸪山、海子山……武警交通二支队承建的所有重点隧道建设项目,他都参加过。在隧道高压用电、通风处理方面,胡芝华更有绝活。隧道洞口里高压用电线路复杂,由于地下水丰沛,岩层渗水,很容易造成漏电、断路,万一引起人员触电,后果极其严重。从2008年9月开工以来,胡芝华没有离开隧道半步,整个嘎隆拉隧道工地没有发生一次人员触电事故。胡芝华对隧道的通风设备更是在行,洞口安置的一台大功率的通风机,一个劲地向洞内送风。胡芝华说,只有通过强压向洞内充气,形成强大的空气流,才能增加洞内深处的氧气供应,稀释洞中有毒气体,减轻战友们的痛苦。

有阵子,胡芝华总觉得头皮痒得难受,就顺势一抓,没想抓下一把头发。这可坏了,原本头发就稀疏,再弄出几块"荒漠"出来,那不难看死了。其实胡芝华也想到拉萨治疗一下头发,可话到嘴边怎么也说不出口。他知道,工地上他走不开。项目部主任程春明心里很清楚,为难地说,"你将病情写清楚,我托人到拉萨专家门诊咨询,给你配齐药,带上来!"

老胡感动得难以自禁。

令人欣慰的是,一个疗程下来,老胡的头发居然长出来了,大伙奔走相告。

据统计,嘎隆拉山隧道自开工以来,95%的官兵主动提出放弃休假,没有一个人主动要求调离嘎隆拉山隧道工地。

军医李占奎跟我谈了这样一个故事,3月份,部队组织体检,由于许多人无法离开工地,部队专门请了波密县医院的医护人员到工地进行体检。这些常年在山沟沟里呆着的官兵,看到漂亮的女医护人员,都有点傻了,只知道怔怔地盯着看,或傻笑。

医护人员开始觉得很不自在,心想这群傻当兵的怎么回事啊,没见过女人啊?有的小护士都快有点生气了,是啊,隧道兵平日要是看到工地上来了生人,就像看到亲戚似的。他们中间90%以上自开工以来,就几乎没有离开嘎隆拉半步。医护人员听说这些情况后,禁不住流下了热泪……

体检完,医护人员特地和官兵们举行了一场联欢。官兵们和医护人员手拉手,在欢快的藏族锅庄舞蹈旋律下,跳啊、唱啊,跟过年似的。

好些日子,大伙都不能平静……

体检报告很快就出来了,医护人员把结果送到工地的时候,手一直在颤抖。

体检结果令人触目惊心,由于长期在高湿度、低气压、严重缺氧的高原隧道里施工,85%的官兵血红蛋白粘稠度增高,心室心肌扩张变形、肥大,不同程度地患上高原性心脏病。90%的官兵患有咽喉炎、风湿病、胃病。几乎所有的官兵的手指关节粗大,指甲凹陷……

是怎样的忠诚?让这群英勇无畏的钢铁将士,以血肉之躯,向着"老虎口"、大断层最危难的攻坚点,慷慨挺进,赴汤蹈火!

有业内专家称,修建墨脱公路,艰苦绝伦,不亚于浩大的青藏铁路工程。把公路修到墨脱去!这是中国筑路军人在青藏高原阔步前进滚滚洪流中发出的时代强音!

教导员刘瑞河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由于嘎隆拉隧道地处喜马拉雅断裂带,是迄今为止国内穿越断层最多、地应力最强的高原隧道,被称为"隧道地质病害百科全书"。加之隧道围岩以由中至深岩系、五类围岩为主,以坚硬、半坚硬和松散三大岩石居多,稳定性时好时坏。2009年1月24日深夜,嘎隆拉山外冰天雪地,银装素裹,雪山洞内腹地机械轰鸣,正当掘进突击队官兵群情激奋,向纵深推进的时候,围岩特征突变,呈现出岩层松散的迹象,稳定性极差,官兵们明显感觉山体在轻微的晃动。

"不好!这可是'大变形、大塌方'的不祥征兆。"跟班作业的爆破手董耀成赶紧向项目部主任程春明汇报。就在大伙在塌方不远处紧急苦思对策之际,洞内岩体由里及外发生局部坍塌,顷刻间,地动山摇,烟尘四起。"快撤!"程春明一把将身边的官兵向洞外方向一推,一边紧急鸣哨,火速组织官兵撤离。

没有人员伤亡,但官兵们辛辛苦苦掘进了一个礼拜的战斗成果被活生生埋没。

狭路相逢,勇者胜。程春明分析到,前期官兵们士气高昂,冒然激进,忽略了对岩层的理性分析,当务之急必须集中兵智,对隧道岩体充分进行科学的论证。深夜通往嘎隆拉山的路上,程春明、刘瑞河和工计科长易宇明、爆破手董耀成等一干隧道技术尖兵相互搀扶着,踏冰碾雪,连夜进洞,再次对岩体进行现场踏勘。通过紧急攻关,技术人员们准确判断出岩层特性,逐步形成"TSP超前探控、超声波地质预报"等为核心的科学施工方案。智勇双全的筑路将士针对围岩软化应力重新分配、岩体间摩擦系数降低,导致底层压力增大的实际,对山体变形段采用工字钢钢拱架加固二次衬砌,拱架背部与初期支护的空隙用喷射混凝土的方法进行回填密实,有效抑制山体进一步变形扩大。这种帷幕注浆、密实回填施工法一举填补了国内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的空白。

官兵们击节叫好,相拥而泣!

这是一群把责任、荣誉、国家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中国军人,把坚定的理想信念扎根雪山之巅,将深沉的情感流淌在大漠江河,屹立在雪山之巅的中国筑路军人,高擎起青春的鲜艳旗帜,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攻坚克难,无往不胜。

军歌嘹亮,气概豪迈,墨脱公路可以修,必须修--阻隔着世世代代墨脱人民走向外界的嘎隆拉雪山背后,有着千万双渴望走出墨脱的眼睛在注视着他们!

进口告捷!出口告捷!两支果敢勇猛的掘进尖兵兵分两路,冒死挺进,相向突击,已顽强掘进600米……这是一个胜利的信号,这是属于中国筑路军人的荣耀。进出墨脱的人们,再过两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将不再翻越雪山,不再经受苦难,不再面对死神。那时,当我们从容平静地穿越嘎隆拉山时,请别忘了那群可爱的筑路军人,如果可以,请停下来摸摸冰冷的洞壁,感受一下火热的心灵……未来的两三年内,3315米的嘎隆拉腹地,每一米延伸的隧道背后,将印刻着武警交通官兵的威武雄壮。雪山深处,中国筑路军人以血肉之躯,洞穿着如林坚石,用青春书写着大大的军旅人生。

是的,有一种阳光穿透灵魂,有一种依恋绵延群山,有一种情感涤荡心灵,有一种精神撼人魂魄。人生何处不激情?冷峻嘎隆拉,注定要成为中国筑路军人的主战场,因为他们无坚不摧。二郎山、鹧鸪山、海子山--我国高原公路隧道史上每一块"硬骨头"、"卡脖子",筑路军人一一征服!神奇嘎隆拉,注定是属于中国筑路军人献给西藏人民、祖国母亲的礼物!修建墨脱公路,中国筑路军人责无旁贷,这是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唯有征服,绝无退路!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