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一切为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一切为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写在中国农村改革30年之际

  “新华视点”记者宋振远、陈芳、刘健、张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正在召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农村改革翻过一座座梁,跨过一道道坎,风雨兼程走过了30个年头。

  如今,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

  站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起点上,两个基本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农村改革30年有哪些核心经验应该坚守?城乡一体化改革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又在哪里?  

  “五根金线”串起中国农村“千年未有之变局”  

  旨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中国农村发展百人奖10月18日将揭晓。连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部和中国“三农”问题研究机构的权威人士聚首北京,遴选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杰出代表,梳理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

  作为评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谢阳说,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战略思想。给农民平等权利,给农村优先地位,给农业更多反哺――为了找到这一统筹城乡的科学发展之路,中国改革历尽艰险。

  评委们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是相同的。

  山东苍山县农民不会忘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曾因农民负担重,酿成震动全国的苍山“蒜薹事件”。为铭记教训,苍山县修建了“大蒜警示塔”。抚今追昔,苍山农民黄启光感觉像做梦。他说:“种粮不纳税,政府发补贴,孩子上学免学费,看病还有合作医疗,这真是‘千年等一回’啊!”

  30年来,中国农民的命运发生了三次大变化:第一次是改革初期包产到户,亿万农民一举解决了温饱问题。接着是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农民历史性地告别“皇粮国税”。现在则是“种粮给补贴,发展给补助”,亿万农民正迈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阶段。

  梳理农村改革30年的核心经验,农业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等权威人士认为,有“五条金线”贯穿其中:其一,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是农村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内在动力。其二,经济上保障农民物质利益,政治上保障农民民主权利,是农村改革始终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其三,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源泉。其四,根据“三农”的阶段性要求,不断解放思想,渐进式推动改革,是农村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五,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的关键。

  在这一过程中,农民政治上走向民主自治,经济上正在实现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至2007年的4140元,增长近30倍。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以不到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约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主要农产品供给呈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用事实回击了“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500万,贫困发生率从30%降至不足3%,成为全球减贫的“样板国”。

  在这一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崛起,亿万农民变成市民,开创了中国特色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道路。2007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4.9%,比改革初提高约30个百分点。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农民首获种粮补贴,新农村建设起步,实施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转变。

  改革的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就快速发展;什么时候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就停滞甚至萎缩。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中国首先启动农村改革,以农村改革推动城市改革,又以城市发展支持农村发展,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之路。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旧体制“正当其时”

  回眸中国农村改革发展30年,有两个标志性村庄是人们不得不翻看的篇章,即安徽小岗村和江苏华西村。

  如果说小岗村率先“包产到户”开出的农村改革之花,让亿万农民一举解决了温饱问题;那么华西村结出的工业化、城镇化之果,则让亿万农民看到了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梦想。

  今天,你在华西村看完漫山遍野油菜花后,马上就被领到现代化的工厂和流水线参观。这种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组合,构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图画。

  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会长包永江说,目前中国还没有几个华西村,大多数农村仍像小岗村,虽然解决了温饱,但离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国务院日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专项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同期,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至3.33∶1,绝对差距达9646元,为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副司长盛来运说,增幅最高、差距最大――两组指向相反的数据同时出现,折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深层次矛盾: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促进农民增收又被当成“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惠农措施,扭转了农民收入一度低迷徘徊的局面,农民收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增幅实现了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4年超过6%。

  尽管形势好转,但由于农民收入基数低等原因,我国农民收入的增速,仍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速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

  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陆学艺分析说,从生产能力看,中国已达到人均3000美元左右的中等国家水平;而从收入主体看,中国还是以低收入的农村人口为主,具有人均500美元左右国家的典型城乡人口结构特征。这种二元社会结构,是城乡差距继续拉大的根源。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劳动力、土地、资金等发展要素的“净流入”。而受二元社会结构和传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我国农村的发展要素长期处于“净流出”状态。

  劳动力净流出――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的2亿多农民进城务工,其积极作用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但也使农村出现“三化”现象,即农民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业弱质化,导致农业粗放经营。

  土地价值的流出――据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调查,由于土地长期计划征用,土地用途转变增值的收益分配中,政府得60%至70%,村级集体组织得5%至30%,农民只得到5%至10%。据国土资源部的有关调查,近年来非法批地案件中,地方政府和涉及政府为违法主体的案件占80%。

  农村资金的流出――随着县域银行营业网点和信贷功能的收缩,在农村吸收的金融资金通过上存,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企业和大项目。农村邮政储蓄机构一度只存不贷,形成巨额资金“漏斗”,随着近年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邮政储蓄开始办理农贷业务,局面才有所改观。

  上述“三要素”的流出,加剧了城乡社会矛盾。

  正是基于对国情的清醒认识,十六大以来,中央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要求,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转变。

  正是带着深深的忧患意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也就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因为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

  正是带着发展的紧迫感,新世纪5个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紧绷,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

  农村发展要素市场化改革在试点中推进

  中国已站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起点上。今后,通过什么途径和手段改革发展,关系到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速度。

  从2007年起,中央启动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重庆市和成都市两个试验区。两地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目标,在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

  综观重庆和成都的改革创新,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调整财政收入分配结构,让更多发展要素向农村集中。

  事实上,这种改革已不限于重庆和成都。从国家层面看,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权威人士表示,“今后的中国改革,将重点放在劳动力、资金、土地等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上。”

  劳动力――一方面,国家全面推进农民工制度改革,加快解决农民工就业、社保、子女教育、户籍等实际问题,为农民工向新市民转化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全面加强培养有技术、有文化、懂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宋洪远说,从本质上讲,农民收入问题是一个就业问题。在“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水平低,从而导致消费不足,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只有开通城乡之间和城市内部的劳动力市场,才是打开农民收入问题“死结”的钥匙。

  资金――一方面,全面建立向“三农”倾斜的公共财政分配体制,承诺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财政增量支出,至少70%用于农村,国债资金用于农村的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二。另一方面,探索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硬性约束机制,逐步构建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让更多金融资金用于农村发展。

  土地――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土地制度创新的有效方式。如在稳定现在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提高失地农民的政策补偿水平;启动农村与城市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同收益”试点。

  重庆市江津区牌坊村77户农民土地入股办起仁伟果品公司。过去扔下柑橘不管的村民刘伟,近来把在城里开的首饰店留给妻子打理,自己回到公司做起管理员。刚领到公司“土地股二次分红金”的刘伟说:“把土地入股了,公司就是我自己的,现在管好这些柑橘树,将来就会变成摇钱树。这叫土疙瘩也能下金蛋,还一茬接一茬的。”

  农村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财富。一系列土地制度的创新,显示农民正在分享更多的土地溢价。

  与此同时,要保证“三要素”回流农村,还需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权威人士表示,当务之急是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探索建立向农村工作倾斜的新型干部考核培训体系。同时以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为支点,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此外,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和市场主体地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们期待并相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有关重大决定,将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开启中国农村发展又一个崭新的时代。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